基督官方授權
2024-10-11 12:34:56
作者: 唐島漁夫
法蘭克人在我們前文中曾經出現過。
早期的法蘭克人,曾經追隨最後的羅馬人埃蒂烏斯將軍,一起在沙隆會戰中大破「上帝之鞭」阿提拉。鼎盛時期的法蘭克人,曾經協助羅馬教皇建立「教皇國」,還曾經得到過教皇的加冕。
法蘭克人這個群體了不得。
當時的西羅馬覆亡之後,曾經出現了很多個日耳曼人的部落或王國,法蘭克人是後來名氣最大的一個。今天的法國和德國,如果說在前期認的正朔是羅馬的話,那麼羅馬之後的正朔,認的就是法蘭克。
我們從頭開始說起。
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嚴格意義上來說,是西日耳曼人的一支。至於這個西日耳曼人的分類又是什麼情況,我們後文還會詳細說。最早在公元3世紀,羅馬人的記載中就已經出現了法蘭克人的身影。在羅馬人的筆下,法蘭克人居住在今天萊茵河下遊河面以東的法國東北部與德國境內,他們是日耳曼諸部落中,比較能打的一個。說白了,法蘭克人也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因為細分起來的話,法蘭克人還分成三個部族——薩利安人(Salian)、里普利安人(Ripuarian)和黑森人(Hessian)。
到了公元4世紀的時候,三個部族中的薩利安人聽從羅馬皇帝的指令,奉詔搬遷。定居到了萊茵河西岸,甚至深入到了高盧腹地的托克桑德里亞(Toxandria),成為羅馬人的同盟者。而其他兩個部族則繼續生活在原居住地。在後來的歷次作戰中,薩利安法蘭克人為羅馬人的對外作戰出力甚多。
按照法蘭克人自己的說法,公元481年這一年,法蘭克王國(Kingdom of the Franks)成立,第一任國王就是克洛維一世(Clovis I)。因為就在這一年,法蘭克人的國王希爾代里克一世(Childeric I)去世,國王的位子傳給了他的兒子克洛維。不過這種說法讓人感到有點突兀,因為那個時代的法蘭克人,還遠遠沒有建立自己的王國,充其量算是附近的幾個法蘭克部落的共主。所謂的國王,有點言過其實,稱作萊茵河西岸法蘭克諸部大酋長,更加合適一些。
克洛維一世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在「蘇瓦松戰役」(Battle of Soissons)中打敗了所謂「羅馬王國」的國王——夏格里烏斯。讓這個羅馬人最後的旗幟徹底消失的同時,兼併了「羅馬王國」的大片土地,法蘭克人一躍而成為萊茵河下游一直到羅亞爾河(Loire River)以北的地區小霸主。
隨著克洛維的對外征服越來越多,地盤越來越大,克洛維所在的法蘭克部落就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了法蘭克王國,克洛維一世也就成了法蘭克王國的王朝奠基人。克洛維所創立的這個王朝,後來被稱為是「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之所以被叫作墨洛溫王朝,是因為克洛維一世的爺爺,也就是當時的法蘭克大酋長,就叫作墨洛維(Merovech)。而墨洛維所在的家族,被稱為「墨洛溫家族」。
這個當年的墨洛溫家族,顯然屬於一眾蠻族文盲中讀書比較多的家族,讀書人的那些愛慕虛榮,放在這個家族身上一點都不含糊。這個家族仿照當年的羅馬王政時代,為自己編排了一套光彩奪目的家族身世。他們宣稱自己是古希臘特洛伊王國的末代老國王普里阿摩的直系後人,這樣的出身,顯然比當年的埃涅阿斯後人創羅馬城的傳說,來得更加勁爆一些。法蘭克人的第一王朝墨洛溫王朝,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尤其是今天的法國。所以直到今天,法國的首都巴黎,都在用普里阿摩的小王子帕里斯(Paris)的名字來命名。
克洛維一世在率領法蘭克人起家時,需要拿到日耳曼部落的野蠻人認同,就堅定不移地信仰日耳曼人的原始神奧丁(Odin);後來需要團結日耳曼其他兄弟部落的時候,又加入了日耳曼兄弟的基督教統一戰線,信仰了基督教的「阿里烏教派」;再之後,跟同樣出身日耳曼部落的兄弟部落阿勒曼尼人(Alemanni)同室操戈,則又投機性地加入了天主教,從而團結了信仰普世教皇的羅馬人和高盧人,並趁機宣布阿勒曼尼人為異端。
憑藉著這股子精明勁兒,克洛維一世在高盧這片四戰之地上如魚得水,成功地站穩了腳跟。對於周邊的鄰居,克洛維總是能夠找到克敵制勝的法寶,或者換個角度,總能夠找到對方的弱點與軟肋。不管西哥特還是東哥特,不管是勃艮第人還是阿勒曼尼人,克洛維一世都應付得遊刃有餘。而且在此期間,克洛維還帶領他這一系的法蘭克人,成功地洗白了身份,成為傳承自古希臘特洛伊的,信仰普世羅馬式基督教的,獨樹一幟的日耳曼人中的一支。
公元511年,鑽營了一輩子的克洛維一世離開人世,他死後被葬在了巴黎聖日內維耶教堂(Sainte Genevi ve),他也是第一位選擇葬在巴黎的法蘭克人領袖。
克洛維一世死後,按照法蘭克人排排坐吃果果式的家產繼承制度,法蘭克王國被他的四個兒子瓜分,形成蘭斯(Rheims)、奧爾良(Orl ans)、巴黎(Paris)、蘇瓦松(Soissons)四個小王國。與此同時,在克洛維的擴張期間,一些追隨克洛維建功立業的王公貴族,也陸續分到了一些封地。如此一來,就產生了中世紀歐洲采邑制(Fief)的雛形。
應該說,作為法蘭克王國名義上的開國國王,克洛維一世的文治武功還是可圈可點的。然而其在做人上的反覆無常,陰險狡詐,深刻地影響了自己的後人。在他之後,王國不僅被瓜分,因為分贓不均,子孫後代們隨後還經常爆發內戰,互相之間陰損下作,出手狠辣,絲毫不顧及手足之情。從而,墨洛溫王朝陷入了一個依靠繼承制度分裂,又依靠流血戰爭合併,不斷分分合合的死循環中無法自拔。
這個死循環,持續了兩百多年。以至於後來的王國內政,全部都被王國宮相(Mayor of the palace)把持在手。反而是國王本人,神隱到了幕後成了傀儡,人送外號「懶王」。
站出來結束這一切的,叫作「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矮子丕平,就是前文我們提到的,為教皇獻土的那個丕平。他是墨洛溫王朝末期的一位宮相,也被稱為「丕平三世」。之所以被稱為矮子,是因為身材這方面丕平並不優秀,也很難改進;之所以叫丕平三世,是因為丕平家族的發跡,是從丕平一世開始的。
丕平家族的傳承來自丕平一世,丕平一世在世的時候建立了法蘭克王國的「丕平家族」。丕平一世的名字,跟王朝無關,單純就因為他是丕平家族的開山祖師。丕平一世在臨終之前拿到了墨洛溫王朝宮相這個實際掌權者的角色,從此以後丕平家族就和宮相這個職務結下了不解之緣。丕平一世的外孫叫作丕平二世,從丕平二世開始,丕平家族就持續三代薪火相傳,想盡辦法將墨洛溫王朝的懶王取而代之,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合適的機會和藉口。
丕平二世在世期間,通過內戰,成為法蘭克王國的唯一宮相,也是真正掌握墨洛溫王朝命運的那個人。
丕平二世死後,他的私生子查理·馬特(Charles Martel),也是通過內戰掌握了法蘭克王國的政權,是繼他的老爸之後的又一個獨裁宮相。查理·馬特不僅贏了內戰,而且為整個基督教世界贏得了一場足以彪炳史冊的外戰。當時全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從西亞打到了北非,又從北非越過直布羅陀海峽(Strait of Gibraltar)征服了西班牙。正處於上升期的伊斯蘭力量,一路走來,所向披靡,銳不可當。
公元732年,乘勝翻越庇里牛斯山(Pyrenees Mountains)的阿拉伯人,同查理·馬特的法蘭克軍隊遭遇,最終法蘭克人在「普瓦提埃戰役」(Battle of Poitiers)中打敗了阿拉伯人。這場戰役之後,阿拉伯人的擴張勢頭受到遏制,伊斯蘭人的勢力也就被阻滯在了庇里牛斯山以南的伊比利亞半島。
法蘭克人的這場勝利,在當時來講未必是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且孤軍深入的阿拉伯人,也未必盡全力參與了這場戰鬥。如果對歐洲大陸的歷史地理地緣有粗淺了解的話,阿拉伯人應該知道,在沒有掌控亞平寧半島的情況下,貿然翻越庇里牛斯山東向歐洲大陸腹地,並不是多麼明智的一個選擇。即使如當年羅馬帝國英雄了得,如果不能一口氣控制萊茵河防線,面對無險可守的高盧,也足夠阿拉伯人喝一壺的。到那個時候,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騎虎難下。況且阿拉伯人的核心區在阿拉伯半島一帶,到伊比利亞半島這裡,戰線已經拉得太長太長了,搞不好,已經攥在手心的伊比利亞半島也成了燙手的山芋,到時候攻守易位,被人一口氣趕回西亞老家也未可知。
所以,此戰的結果,阿拉伯人停止北伐,也成就了法蘭克人此後無數年中的漂亮談資。拯救歐洲,拯救基督教,拯救人類文明這類的話,在法蘭克人的口中說出來居然十分順理成章,而且別人即使想反駁,也說不出什麼。況且從客觀上來講,法蘭克人的這次勝利,確實給了當時風雨飄搖的東羅馬帝國以巨大的信心和勇氣。十幾年後,希臘火一戰成名,保衛了歐洲最東部的上帝子民,讓基督教在東西兩個方向上,穩定了自己的文明最前線。
不過雖然戰役的烈度以及阿拉伯人作戰的欲望值得商榷,但我們不可低估的,是這次東西方大碰撞對西歐人的深遠影響。
在這次戰役中,歐洲人第一次見識到了東方的馬鐙這種東西。馬鐙的出現,使得當時法蘭克人的輕騎兵,很快變成了武裝到牙齒的重騎兵。然而重騎兵輜重之貴重,讓平頭老百姓家庭根本無法裝備。而與之相反的是,騎士因為裝備較好,而且已經完全脫產,則需要封地和農民來進行供養。於是原始的部落民主制開始慢慢解體,騎士階層慢慢形成。在早期法蘭克王國采邑制的基礎上,真正的封建制開始逐漸成形。
總而言之,對阿拉伯異教徒的勝利,讓查理·馬特一戰成名,他也被法蘭克人稱為「鐵錘查理」,其中的「馬特」(Martel),也就是鐵錘的意思。
丕平二世和鐵錘查理兩個人薪火相傳,讓丕平家族的聲望達到極致,也讓宮相掌權墨洛溫王朝,甚至是取墨洛溫王朝而代之,成了整個王國最大的一個陽謀。
鐵錘查理死後,他實際統治的法蘭克王國,被分給了他的兩個兒子卡洛曼(Carloman)和丕平三世。這個丕平三世,也就是矮子丕平,後來戰勝了自己的哥哥卡洛曼,重新統一了法蘭克王國。
從丕平二世到鐵錘查理,再到丕平三世,丕平家族三代人前赴後繼,把篡位事業推向一個又一個新高潮。鐵錘查理實際上已經對王位顯得迫不及待了,他在世期間,墨洛溫王朝的國王甚至出現過一段時間的空缺,連個懶王的傀儡稱號都不願意給了。而鐵錘查理本人,更是得到了當時羅馬教皇的宗教認同。當時以教皇格雷戈里三世(Pope Gregory III)為代表的羅馬教廷,急於擺脫東羅馬帝國的控制,同時尋找有實力的監護人,單方面授予鐵錘查理以「羅馬貴族」(Roman consulship)的光榮稱號。不過,鐵錘查理綜合分析當時的形勢,覺得篡位的時機尚不成熟,於是就謙讓了這個來自教皇的冊封。
那麼,篡位事業來到了矮子丕平這裡,也就用不著怎麼扭扭捏捏了。因為我們前文已經說了,這個時候的教皇已然落魄,面臨被倫巴底人血洗羅馬城的巨大危險。教皇史蒂芬二世親自跑到了巴黎搬救兵,低三下四地來找法蘭克人談合作了。如果說鐵錘查理尚且顧及王權輸給教權的危險,沒有貿然答應羅馬貴族的封號,至死也沒有篡位的話,到了矮子丕平這裡,一切都已經水到渠成。教皇親自送上門來,名義上依然遙尊東羅馬帝國正統的羅馬教廷,屈尊到野蠻人的世界尋求援助,法蘭克王權和羅馬教廷教權,充滿著各種可能的交易與妥協,各種可能的陰謀與合作。
當時法蘭克王國宮相矮子丕平,最終答應了教皇的出兵請求。但以此為籌碼,矮子丕平也得到了羅馬教皇的加冕,讓丕平以宗教的名義,拿到了法蘭克王國的王朝正統。
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正式廢掉了墨洛溫王朝,自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而矮子丕平所建立的這個新王朝,被後世史家稱為「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以丕平家族的慣用名命名)。
這是一場雙贏的政治妥協,丕平與教皇做了一次賺錢賺吆喝的好買賣。
丕平創建了加洛林王朝,而教權獲得了官方認證王權正統性的標誌性進展。況且不光是一個虛頭巴腦的教皇官方授權,教皇也拿到了如假包換的實惠。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公元756年,丕平獻土事件(Donation of Pepin),讓羅馬教廷在羅馬城及其毗鄰區,獲得了一塊價值連城的永久屬地。這塊屬地,從此成為一個事實上的「教皇國」(Papal States),並且由從法蘭克王國開始的西歐天主教國家所保衛。這個教皇國,從此成了羅馬城在西羅馬帝國落幕之後的,真正的羅馬守衛者,自此挺立達一千多年之久。
矮子丕平之後,就是他的兒子,我們前文提到的查理曼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