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氣東來

2024-10-11 12:34:50 作者: 唐島漁夫

  西羅馬帝國,壽終正寢了。

  似乎看上去,歐洲的天一下子就黑了。在後世無數西方的專家學者口中,歐洲從此就進入了蠻族橫行的漫漫長夜。這種論調,尤其是到了文藝復興之後,甚囂塵上。

  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當時的奧多亞克把西羅馬帝國的徽章,轉讓給了東羅馬帝國,並且奧多亞克也向東羅馬帝國表示了口頭上的臣屬關係。這件事情,是非常驚心動魄的一個暗示。

  自戴克里先四分帝國以來,實際上帝國一直以來就有分而治之的習慣。而自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新羅馬之後,帝國的政治中心已經慢慢地轉移到了東羅馬帝國。我們站在當時羅馬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講,長期以來東羅馬帝國就已經是整個羅馬疆域內的經濟中心、人口中心,君士坦丁之後又成了政治中心。而就西帝國而言,自戴克里先時代開始,羅馬的政治中心地位就已經慢慢交給了米蘭,此後更是因為戰亂關係,交給了北部小城拉文納。

  換個角度,西羅馬帝國的金字招牌雖然沒了,但東羅馬帝國還在。且自君士坦丁大帝以來,東羅馬帝國已經成為東西兩羅馬中間,更加代表正統的那一個。當時設置兩個帝國的目的之一,也正是為了防備可能出現的戰爭中的極端情況。當時的諸多蠻族,雖然已經在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建立起了眾多日耳曼小王國,但這些小王國沒有一個敢僭越稱帝,很多在形式上還保持著對東羅馬帝國中央的認同。西帝國的中央沒了,但在地方上,相當長的時間之內,西羅馬帝國的地方行政系統還予以保留,西羅馬帝國的王公貴族,遺老遺少還在遵循著過去的生活方式有條不紊地過日子。

  一句話,西羅馬帝國亡國了,但以新羅馬為中心的羅馬帝國,並沒有亡。

  

  這個帝國,依然疆域遼闊;這個帝國,依然是羅馬人和蠻族心目中的太陽。可是這個叫作「羅馬」帝國的政權,究竟跟羅馬城還有多麼強相關的關係呢?

  西羅馬帝國雖然已經不復存在,但羅馬作為一個城市來講,托祖宗之福,它不可動搖的光環至少還有兩個。

  第一個光環,榮耀。

  羅馬自創城以來,把自己的名字擴展到了整個拉丁姆地區,此後又擴張到了整個義大利半島。歷經一千多年的滄桑,羅馬這樣一個區區小城邦起家的名字,居然傳遍了整個地中海世界。這就像是中國的漢帝國,雖然漢王劉邦從漢中起家,自漢水上游北上關中而奪取天下,但得天下之後的劉邦,索性就用「漢」這個名字命名了自己身後的那個龐大帝國。幾千年過去了,大漢這個名字,早已經超越了當年的漢中,甚至於後來的漢朝,轉而成為整個民族的象徵。況且當時西羅馬亡國,亡掉的只是個形式上的皇帝,羅馬城中,羅馬貴族們還在,元老院的元老們還在。有這些人在,羅馬城的靈魂就還沒有離開已經死去的軀殼。

  有羅馬城在,就有羅馬人的精神在,也就是有羅馬帝國的餘暉在。

  第二個光環,宗教。

  羅馬城,是當年聖彼得和聖保羅的殉道之處。

  在基督徒看來,這樣的聖地,在帝國範圍內並不多見。

  自君士坦丁大帝欽定基督教為國教,到羅馬帝國後期的時候,基督教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不可逆轉。公元382年,狄奧多西大帝的前任皇帝格拉提安(Flavius Gratianus)乾脆把代表羅馬朱庇特信仰的勝利祭壇(Altar of Victory),從元老院中掃地出門。同時,格拉提安又禁止了朱庇特大祭司與維斯塔貞女祭司們的活動,並沒收了相關不動產與收入。與此同時,格拉提安把原屬於朱庇特大祭司的光榮稱號「Pontifex Maximus」,交給了基督教第三十九任教宗(Pope)。

  皇帝快刀斬亂麻不要緊,但一石就激起了千層浪。

  要知道,跟教宗的宗教地位大概地位相同的牧首(Patriarcha),在帝國範圍內至少一共五個。這五個牧首,分別布道於五個城市——基督教起源的耶路撒冷,帝國東部新月沃地上的一線城市亞歷山大里亞與安條克(Antioch,敘利亞行省),此外就是新羅馬與羅馬。這五個城市,是基督教徒們集中的五大教區,五個城市的宗教領袖,後來被官方合稱為「五大牧首」。

  羅馬教宗被皇帝封為「Pontifex」,宗教地位被拔高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教皇」。一直到今天,在大多數的中文語境中,天主教教宗都被稱為是「教皇」。

  五大牧首原本誰也不服誰,凡事也還要開會商量,講個禮讓有序。結果因緣際會,羅馬忽地一下子出了個教皇,從此基督教世界就平地起了波瀾。

  格拉提安皇帝敕封教皇之後不久,就安然離世,繼位的就是狄奧多西大帝。狄大帝變本加厲,在帝國範圍內清理多神崇拜的遺毒,把一切跟基督教不相容的崇拜或者信仰,都視為異端,並予以清理。在狄大帝的打擊之下,甚至古希臘的奧運會都被予以廢止。並且,繼君士坦丁之後,狄奧多西又再次強調了基督教的國教地位。如此這般,基督教也就在整個歐洲登上了神壇。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