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毀長城

2024-10-11 12:34:43 作者: 唐島漁夫

  蠻族西遷不要緊,帝國當局尷尬了。

  一百年前,那個一統三國的羅馬皇帝奧勒良,迫於財政虧空撤防達契亞行省的惡果,終於開始顯現出來。偌大的帝國,在多瑙河以北地區根本無險可守,尤其是到了冬季,封凍的河面根本擋不住遊牧民族的鐵騎南下。丟了達契亞,多瑙河防線形同虛設;一旦丟了多瑙河,往西潘諾尼亞草原就門戶洞開,義大利本土也就岌岌可危;而往東,「新羅馬」君士坦丁的大後方直接就暴露在了蠻族眼皮底下了。

  如今的帝國,比之當年則更加不如。

  帝國已經腐爛到了骨子裡,元老院的羅馬貴族好大喜功,色厲內荏。對於北方蠻族的威懾力,已經僅僅停留在了口頭上,以及往日歷史的榮光里。

  公元376年,羅馬帝國東部皇帝瓦倫斯(Flavivs Ivlivs Valens)答應了西哥特人南下避難的請求,允許西哥特人進入到東羅馬帝國境內,補充帝國兵源及勞動力。其實也是扯虎皮拉大旗,這也就是皇帝給了自己一個台階。瓦倫斯此前並非沒有做過全殲西哥特人的嘗試,然而就是這樣一支據說只有一萬多人的日耳曼小股部落,堂堂羅馬帝國東部皇帝居然無可奈何。最後的妥協,也只能算是無奈之舉了。

  

  關鍵是,西哥特人渡河之後,就進入了麥西亞,甚至是色雷斯。

  越過色雷斯,就已經是「新羅馬」君士坦丁堡了。

  所以,瓦倫斯和西哥特人達成的協議,是一個妥妥的權宜之計,甚至可以說是緩兵之計。接下來,在羅馬帝國的東部,一定不能讓西哥特人像一把匕首一樣插入自己的背後。如果那樣,北邊有西哥特人,東邊還有強大的薩珊波斯,帝國的東部就危險了。

  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

  西哥特人也不容易,千里迢迢,背井離鄉來到了繁華的帝國腹地,怎麼可能再重回多瑙河以北,去面對殺神一般的匈人部隊呢?如果在匈人和羅馬人之間選一個做敵人的話,西哥特人寧願選擇後者。因為選擇後者尚且還有賭一把的機會,選擇前者那就是十死無生。

  談不攏,只能開打。

  有些矛盾屬於結構性的矛盾,根本繞不開,矛盾越往後拖就越是激化。

  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同羅馬人正式攤牌,並發動起義。

  很顯然,此時的西哥特人已經從當年被匈人追殺的窘迫中定下神來。不僅是西哥特人,手足兄弟東哥特人也來助陣,甚至是當年被打散了的阿蘭人也來幫忙。最終西哥特人聯軍在新羅馬西部門戶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大敗羅馬軍團。六萬羅馬士兵中的四萬戰死沙場,其中也包括了羅馬東部皇帝瓦倫斯,以及大量高級將領。

  偷雞不成蝕把米。

  其實要說,羅馬皇帝戰死,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我們前文說過,羅馬皇帝本身就是帝國的職業經理人,也都是帶兵將領出身,御駕親征是家常便飯。然而,羅馬皇帝死在哥特人手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早在一個多世紀之前的公元251年,羅馬皇帝德基烏斯也是死在了哥特人手上。想當年,那也是第一個死在蠻族人手中的羅馬皇帝。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斗轉星移之下,羅馬人的進步卻不夠明顯。

  相比一百多年前那次皇帝戰死的影響力,阿德里安堡之戰的影響是深遠的。帝國境內的廣大蠻族兄弟們,終於看清了貌似強大的羅馬帝國的虛弱本質,他們都明白了羅馬人的外強中乾。

  由此,西哥特人就敲響了羅馬帝國崩盤的喪鐘。

  那麼,回到本節開始的那段文字。

  得虧,危急關頭,羅馬人中間湧現出了一個不世出的皇帝狄奧多西。狄奧多西看清楚了帝國的本質,以及蠻族來襲的嚴峻現實。對內,大帝不拘一格用人;對外,大帝採取了又打又拉的態度對付西哥特人。軍事上,狄奧多西正面禦敵,卻跑到後方去收拾西哥特人中的老弱婦孺,把蠻族搞得心煩意亂,無心戀戰;政治上,狄奧多西並沒有反對西哥特人留在帝國範圍之內的色雷斯,且更是把西哥特人整建制編入了羅馬軍團。

  終狄奧多西一朝,西哥特人都沒有再生事端。

  然而,狄奧多西駕崩,就在先帝走的同一年,西哥特人又開始鬧獨立了。

  此時的西哥特人,帶頭人換成了亞拉里克(Alaric)。亞拉里克不同於之前的蠻族首領們,他曾經追隨狄奧多西大帝南征北戰,因此具備很高的軍事造詣,同時耳濡目染,已經算是一個有一定羅馬化程度的蠻族領袖。

  就這樣,狄奧多西身後,有一定羅馬化的蠻族亞拉里克,恰好就對上了西帝國的蠻族宰相斯提利科。

  對於輔佐西帝國幼主的攝政王斯提利科而言,他所面臨的局面,要比當年的狄奧多西還要複雜得多。斯提利科對內,要擺平來自東帝國的巨大離心力,尤其是東帝國掌權宰相魯菲努斯;對外,並不只有西哥特人領袖亞拉里克。因為當時的帝國北部邊境線以外,強大的匈人部落已經建立了一個號稱帝國的強大勢力,這個所謂的「匈人帝國」(Hunnic Empire),疆域已經西起萊茵河,東到頓河,北至波羅的海,南抵黑海沿岸。

  也是在狄奧多西離世的同一年,匈人部隊已經成功地越過了多瑙河,闖入了帝國的色雷斯大肆燒殺搶掠一番了。在匈人的強大壓力之下,東羅馬帝國答應對匈人割地賠款,並且答應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實際上,此時此刻的匈人部落,已經占據了最為肥沃的潘諾尼亞草原,並且以喀爾巴阡山盆地為基地,在不斷滋擾羅馬帝國的基礎上,也不斷蠶食周邊的日耳曼大小部落。他們逼迫大量的日耳曼部落西遷(後文還會詳細講),比如汪達爾人(Vandals)、蘇維匯人(Suebi)、勃艮第人(Burgundians)等。這些蠻族部落跟早期的西哥特人一樣,他們退無可退,只能越過帝國北部邊界萊茵河一路向西,尋找遠離匈人的安全地帶。

  這當然還不是最讓人頭痛的。

  最恐怖的是,之前曾經反目成仇的西哥特人,後來也和匈人部落合流了。西哥特人的領袖亞拉里克,審時度勢之下,和匈人組成了攻守聯盟,一起經營西起潘諾尼亞草原、匈牙利草原,東到麥西亞、色雷斯一線。這塊區域恰好就處於東西兩羅馬的正北方向,向西可以威逼義大利,向東隨時可以南下新羅馬。並且,精明的亞拉里克,還強迫東羅馬小皇帝任命自己為名正言順的伊利里亞總督。以官方程序註冊了東西羅馬中間的這塊戰略要衝,同時也是兩不管區域。

  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帝國軍隊只能從萊茵河防線上後撤,支援北部危局。而這樣一來,萊茵河方向上,就會有更多蠻族越境進入羅馬帝國境內。所以,日耳曼大小部落西遷,與匈人西哥特人聯軍遙相呼應,成了當時帝國的死局。

  羅馬帝國的大廈將傾,蠻族宰相斯提利科顯示出了自己鐵血的一面。

  也是在狄奧多西離世的公元395年這一年,斯提利科派出自己的屬下,誘殺了東部宰相魯菲努斯,同時掌控了東西兩羅馬的軍事指揮權。

  從這一年開始,斯提利科連續掌權十三年,在這十幾年中,攝政王斯提利科這位蠻族出身的優秀將領,採取「以蠻制蠻」的基本戰略,南征北戰,東擋西殺,打敗了各路蠻族的一波又一波攻勢。在斯提利科的努力之下,帝國依然在形式上保持了北起不列顛行省,南到阿非利加行省的疆域。

  戰場上,斯提利科屢次擊敗西哥特人的偉大領袖亞拉里克,並且在亞拉里克第一次進攻義大利期間,斯提利科不僅痛擊對手,還俘虜了亞拉里克的老婆,迫使亞拉里克主動向西羅馬小皇帝霍諾里烏斯講和。

  然而,無論歷朝歷代,古今中外,大臣這份職業做到了這個節骨眼上,都需要考慮功高震主的問題了。你在政治外交軍事上高歌猛進,對於帝國是好事,但對於皇帝來說,未必是好事。比如亞拉里克第一次南征義大利,小皇帝放棄了西帝國舊都羅馬,也放棄了新都米蘭,反而是倉皇「東狩」,到了波河入海處沼澤遍地、易守難攻的小城拉文納(Ravenna),丟下斯提利科在一馬平川的波河平原上嚴陣以待,主持大局。然而,一旦敵人撤退,對斯提利科的反攻倒算也就來了。往好處講,皇帝在大臣面前威風掃地;往壞處考慮,皇帝也要擔心擁兵自重的嚴肅話題了。更何況你斯提利科還是個蠻族出身,更何況這還是在誰拳頭大誰就可以做皇帝的羅馬帝國時代。

  我們所擔心的問題,斯提利科這樣的聰明人當然也有所察覺。

  比如斯提利科早早就把自己的其中一個女兒瑪麗亞(Maria)嫁給了皇帝,而到後來瑪麗亞去世,斯提利科更是再接再厲,把另外一個女兒特爾曼婭(Thermantia)嫁給皇帝續弦。

  然而,同樣一件事情往往有兩樣解釋,有時候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結論。在小皇帝看起來,蠻族將領接二連三地嫁女兒,難道不正是他想外戚專權,永遠把持朝政的鐵證嗎?更不用說,霍諾里烏斯身邊還有各種小人進讒言。

  公元408年,三十一歲的東羅馬帝國皇帝阿卡迪烏斯死於宮廷政變。忠心耿耿的斯提利科進言,希望能夠帶兵進入東羅馬控制局勢。然而,小皇帝霍諾里烏斯以此為藉口,羅織了一個莫須有的謀反罪,處死了斯提利科,並且斬草除根地幹掉了斯提利科的兒子。

  斯提利科死後,被史家稱為「最後一個羅馬將軍」(the last of the Roman generals)。這個稱號實際上充滿了黑色幽默,因為這個稱號意味著,在他之後,羅馬人再也無力抵抗蠻族潮水般的輪番進攻。

  斯提利科之死一個月後,他的一生之敵亞拉里克再次南下,包圍了羅馬城。曾經宣誓效忠斯提利科的羅馬蠻族軍團,紛紛倒戈加入了亞拉里克陣營。亞拉里克燒殺搶掠一番,獲得了小皇帝霍諾里烏斯的巨額賠償金,撤出義大利。

  僅僅兩年之後,嘗到甜頭的亞拉里克捲土重來,率重兵攻陷了羅馬城。

  自公元前387年高盧王布雷努斯(Brennus)攻陷羅馬城以來,接近八百年間,羅馬城從未被蠻族攻破的記錄被打破。八百年前的羅馬淪陷,尚且保留了古羅馬七丘之一的卡匹托爾山(Capitoline Hill)這個最後的臉面。而這一次的羅馬淪陷,則是徹徹底底輸掉了尊嚴。亞拉里克下令,允許蠻族士兵對羅馬城放手劫掠三天。

  羅馬這座所謂的「永恆之城」(the eternal city),徹底淪為一座悲傷之城。只是當時的羅馬人還想不到,這一次的悲傷,並不是最後一次,當然也不是最徹底的那一次。

  羅馬城被蹂躪的同一年,西羅馬小皇帝下令,羅馬軍團從不列顛撤軍。從此之後,羅馬人的勢力,再也沒有踏足過不列顛島。如果說達契亞的撤防,意味著帝國全面轉入守勢;而不列顛的撤防,則意味著帝國疆域全面崩塌的開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