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猶太

2024-10-11 12:34:31 作者: 唐島漁夫

  正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何況還是足夠聰明的猶太民族。比如前文提到的希律王家族,其實一直就是羅馬人在迦南的忠實傀儡。上文提到的希律王的老爸——大希律(Herod the Great),就兢兢業業地履行作為一個僕從國應盡的義務,曾經幫助羅馬人鎮壓過猶太人中的鷹派。並且大希律在猶太王國大興土木,建造羅馬式的神廟、競技場等建築,堅定不移地執行帝國的羅馬化政策,或者稱「去猶太化」政策;大希律的孫子,希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 I)在位期間,更是不遺餘力地幫助羅馬人鎮壓基督教徒。當然,換個角度講,猶太教從來沒有承認過所謂的「彌賽亞」就是耶穌。事實證明,沒有猶太教官方認證的救世主,就不是真的救世主。

  然而,即便是有了希律王朝(Herodian dynasty)一脈相承地曲線救國,在羅馬人面前扮演人畜無害小白兔的角色,猶太人的日子也始終都沒有好過過。除去自身原因之外,我們還應該考慮到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那就是猶太人反抗最激烈的時候,恰恰也是新生的羅馬帝國的上升期。

  說到底,猶太魔高一尺,正好遇到了巔峰期羅馬道高一丈。

  話說當年朱朝的末代皇帝尼祿,可不僅僅是鎮壓了基督教。他在位期間,還發兵鎮壓了猶太人的起義行動。

  公元66年底,在猶太行省發生了希臘人和猶太人的衝突,而在審理這次衝突的過程中,行省總督弗洛魯斯(Gessius Florus)又明顯偏袒了希臘人。以這次衝突為導火索,猶太人發動了大起義。起義初期,帝國就近派出了敘利亞行省的邊防部隊參與鎮壓。同時,在猶太行省動用了希律王朝的希律·亞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政府的想法是,剿撫並舉,攻心為上,然而如此的良苦用心猶太人卻並不買帳。在邊防軍鎮壓不力的情況下,希律·亞基帕二世也被猶太人當成「猶奸」趕出了耶路撒冷,一起被趕走的,還有小希律王的妹妹。

  起義軍在初期節節勝利,激怒了皇帝尼祿。暴怒的皇帝,派出了他手中壓陣的大將——韋帕薌(Titus Flavius Caesar Vespasianus Augustus)。

  韋將軍出身於軍人世家,當年將軍的老爸,曾經追隨龐培轉戰地中海。後來龐培在內戰中被愷撒擊敗,韋家短暫地蟄伏了一段時間。韋老爸老來得子,有了韋帕薌。長大之後的韋帕薌從軍報國,幫助帝國南征北戰。不管是戰鬥最激烈的萊茵河、多瑙河,還是遠在帝國最北方的不列顛,處處都留下了韋將軍的足跡。

  如此一個實幹派的帝國軍人,在猶太起義的第二年,就投入到了迦南一線。能征慣戰的正規軍,派過來鎮壓業餘選手猶太起義軍。與此同時,之前被猶太人民趕出耶路撒冷的小希律王,又配合羅馬軍團捲土重來。

  結果可想而知。

  公元68年,猶太北部被平定,韋帕薌大軍南下圍攻耶路撒冷。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就在同一年,發生了尼祿被趕下台,軍人出身的加爾巴被擁立為帝的事情。

  年邁的加爾巴稱帝,老部下和老同事都表示不服。於是帝國在公元69年這一年之內,走馬燈一樣連續出現了三個皇帝。正在鎮壓起義一線的韋帕薌得到可靠情報,也在第一時間暫停了手頭的工作,掉頭向西參與了帝位爭奪戰。

  公元69年7月,韋帕薌也稱帝了。

  同年年底,韋帕薌攻破羅馬城,元老院確立了韋帕薌的合法皇帝身份。就這樣,韋帕薌結束了持續一年的「四帝內亂」,成為新的唯一羅馬皇帝。此後,韋帕薌建立了一個王朝,我們不妨稱之為「韋朝」(16)。

  韋朝定鼎,新的政權馬上騰出手來,全力進攻耶路撒冷。

  結局是慘烈的。

  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攻破,城內的六十萬猶太人大部分戰死,戰俘們被釘上了十字架。僥倖剩下的七萬人,統統成了羅馬人的奴隸。耶路撒冷成為一座廢墟,猶太人的第二聖殿被徹底摧毀,熊熊大火吞噬了所有建築,只留下了西邊的一面牆。這道牆,後來就成了猶太人口中的「哭牆」(Western Wall)。

  羅馬人這一次,是動了真格。

  戰後,猶太人的精神象徵「七臂燭台」(Menorah)被運回了羅馬,羅馬人為一線將士建造了凱旋門。為了徹底剷除一神教,羅馬人又在猶太第二聖殿的原址上,修建了朱庇特神廟。

  當然,此時此刻的猶太人並不會想到,對於猶太民族受苦受難的漫漫長夜來講,這才僅僅是一個開始。

  自韋帕薌開國之後,他的兩個兒子相繼稱帝。韋朝歷經二十七年,共三帝。

  公元96年,韋朝末代皇帝圖密善(Imperator Caesar Domitianus Augustus Germanicus),死於一場宮廷政變,韋朝滅亡。

  韋朝之後,元老院擁立德高望重的涅爾瓦(Marcus Cocceius Nerva Caesar Augustus)為帝。涅爾瓦具備了當時帝國元老院對一個完美的羅馬皇帝所要求的全部苛刻條件。首先涅爾瓦是四朝元老,擁有極為豐富的執政經驗。他是朱朝尼祿手下的寵臣,也是韋朝三任皇帝身邊的紅人。其次,涅爾瓦年輕的時候雖然也是位風流公子,但他登基的時候,已經是六十六歲高齡。這樣的歲數,在私生活上做不出什麼花樣。即便是想獨裁,身體狀態也未必能夠撐多久。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涅爾瓦是一位沒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他登基之後,也就不會再像韋朝那樣,讓帝國成為一戶一姓的家天下。

  於是,帝國從涅爾瓦開始,進入真正的黃金時代。自涅爾瓦開始,以認養養子的方式,連續五次實現了成功的不同世代領導集團的權力交接。這個時代,有點類似中國古代的禪讓制,連續五位雄才大略的、並非完全以血緣傳承的帝王,延續了羅馬帝國的榮光。因此,後世稱這個時代為「五賢帝時代」。

  然而,對於猶太人來講,五賢帝時代沒有給他們的生存與信仰帶來任何好處,反而變本加厲,把猶太民族推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千年詛咒。

  一賢帝涅爾瓦的繼任者,叫作圖拉真(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

  二賢帝圖拉真在位期間,縱橫馳騁,文治武功,帝國的疆域到達極盛。尤其在東方戰線上,圖拉真擊敗了宿敵帕提亞帝國,攻破帕提亞首都泰西封(Ctesiphon),兩河流域變成了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行省,正式納入羅馬中央政府的管轄範圍之內。

  兵下泰西封,圖拉真是羅馬皇帝第一人;

  飲馬波斯灣,圖拉真堪稱空前絕後。

  不過,當時能夠做到這一點,圖拉真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當時的帝國東部戰線,進行了非常龐大的戰爭總動員。東部各行省的地方駐軍都被抽調到了作戰一線,人力民夫、兵馬錢糧的調動,更是不在話下。

  猶太人隱隱覺得,自己反攻復國的機會到了。

  公元115年,猶太人乘東部戰場激戰正酣的時候,在空虛的帝國內部發動叛亂。叛亂率先在昔蘭尼加(Cyrenaica,今利比亞東北部)爆發,猶太人鬥爭的矛頭,又選擇了希臘人。於是,從昔蘭尼加開始,小規模騷亂逐漸升級成了一場地跨東部幾省的反革命暴亂。昔蘭尼加,埃及,賽普勒斯,猶太行省,甚至於一線的美索不達米亞全部被捲入了這場升級版的暴亂。

  局勢失控。

  而且,糧倉埃及行省的行政體系癱瘓,軍糧直接就供應不上去了。

  圖拉真皇帝龍顏震怒,他抽調出了自己最精銳的部隊,由大將昆圖斯(Lusius Quietus)率領,對猶太人實施了更加殘酷的鎮壓,猶太人的噩夢又一次降臨。叛亂最終被平定,而這一次戰爭由於昆圖斯的鐵腕,從而得名為「基托斯戰爭」(17)。

  基托斯戰爭尚未完全結束的時候,圖拉真皇帝就駕崩了。

  二賢帝圖拉真的繼任者,就是三賢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哈德良是圖拉真的表侄,也是圖拉真行軍打仗中的得力助手之一。與圖拉真的擴張政策不同,哈德良採取了以防禦為主比較務實的國防策略。比如在不列顛,哈德良就主動修建了隔開羅馬軍團與蘇格蘭凱爾特人的「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而在帝國的東方,哈德良同帕提亞帝國締結了合約,取消了亞述行省與美索不達米亞行省,主動退出了兩河流域(只保留了幼發拉底河上游)。

  不過對猶太人,哈德良的態度就沒有那麼和善了。

  哈德良延續了圖拉真時代對猶太人的高壓政策,他希望在耶路撒冷原址之上另建一座新城,並且希望廢除猶太教針對新生兒的割禮(brit milah)。結果,如此舉措再一次點燃了猶太人的怒火。

  公元131年,猶太人民大起義。

  這一次戰爭,被稱為「第二次猶太戰爭」,以區別於尼祿時代的「第一次猶太戰爭」。這一次的戰爭,堪稱猶太人在現實中活生生的末日審判。因為,哈德良這一次完全是按照亡國滅種的劇本來對猶太人下手的。

  第二次猶太戰爭持續三年,這期間約有五十八萬猶太人被羅馬軍隊屠殺。猶太聖城耶路撒冷被徹底剷平,整座城市被以希臘化的方式重新建設,並被命名為「阿埃利亞城」(Aelia Capitolina)。猶太人逃離家園,從此開始了漂泊世界的千年流浪之旅。並且,為了從記憶深處抹去猶太人對耶路撒冷的感覺,哈德良把猶太行省撤銷,恢復了巴勒斯坦的舊名稱。並且將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合併,成立了新的「敘利亞-巴勒斯坦行省」(Syria Palaestina)。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