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兩晉史(2冊)> 第一百六十五節 桓溫伐前燕(第三次北伐)

第一百六十五節 桓溫伐前燕(第三次北伐)

2024-10-11 12:28:44 作者: 舊時艷陽

  慕容恪去世了,桓溫終於等來了機會。太和四年(369)三月,晉大司馬桓溫上書朝廷,要求北伐前燕,並建議徐州、兗州刺史郗愔帶領京口兵、豫州刺史袁真帶領豫州兵和他一同北伐,受他節制調度。桓溫的荊州兵加上京口兵、豫州兵,這是晉的三大主力部隊,桓溫是打算傾全國之力出師北伐,他是志在必得。如今晉廷是他說了算,他的提議自然得到批准。

  郗家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市)深耕幾十年,京口兵是郗鑒當年把北方流民組織起來,加以嚴格訓練,才逐漸形成的一支戰鬥力強、紀律嚴明的勁旅。桓溫經常說:「京口酒可飲,兵可用。」他對這支部隊垂涎三尺,一直想據為己有,對郗愔久居京口非常不滿。

  但郗愔政治頭腦稍差,他得到北伐命令後也是心潮澎湃,準備大展身手,還給桓溫寫了一封信,表示要與他共輔王室,收復中原。郗愔的兒子郗超當時在桓溫府做參軍,和桓溫關係密切,很了解桓溫的心思。他看到父親寫給桓溫的信後,當即撕碎,又模仿父親筆跡重新寫了一封。「郗愔」在這封信中說自己年老多病,希望離職休養,並請桓溫統領自己的部隊。桓溫見信後非常驚喜,當即建議朝廷調任郗愔為會稽內史——這是個肥差——桓溫本人則親自兼任徐、兗二州刺史,統領京口兵。

  太和四年(369)四月一日,是個好日子,桓溫率領五萬大軍從姑孰出發,文武百官前來餞行,桓溫威風凜凜,志得意滿,準備要一舉收復中原。

  桓溫從兗州走水路北上,郗超說:「到臨漳路途遙遠,汴水較淺,水路運糧會有困難。」但桓溫聽不進去。

  不久,桓溫抵達了一個叫金城(今江蘇句容市北)的地方,他命大船停下,然後登陸上岸。他對這個地方太有感情了,當初他做琅琊內史的時候經常視察金城,還在河岸邊種下了不少柳樹,轉眼三十多年過去,當年的小柳樹苗已經長成參天大樹,可達十圍粗,而當年他只有二十歲左右,正是風華正茂的好年紀,如今他已經五十八歲了。歲月不饒人,桓溫撫摸著裂痕斑斑的黑樹皮慨然長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不覺間已經淚流滿面。這就是著名的「桓公嘆柳」的故事。

  桓溫率軍繼續北上,六月抵達金鄉(今山東金鄉縣北)。恰逢大旱,水路無法繼續行軍,桓溫命冠軍將軍毛虎生在鉅野(今山東巨野縣)挖掘出三百裏運河,使得濟水和汶水相接,這條運河被稱為「桓公瀆」。桓溫率軍隊由清河進入黃河,艦船相連,綿延數百里。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桓溫派建威將軍檀玄進攻湖陸,生擒前燕守將寧東將軍慕容忠。

  面對晉軍的攻勢,慕容暐任命下邳王慕容厲為征討大都督,率軍兩萬迎戰,但被晉軍打得大敗,慕容厲隻身逃走,高平郡太守徐翻投降。晉前鋒鄧遐和朱序在林渚又擊敗了前燕將領傅顏。慕容暐派樂安王慕容臧率軍抵抗,又大敗,他急忙派散騎常侍李鳳前往前秦求救。

  七月,桓溫率軍抵達枋頭(今河南濬縣東南),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評等人十分驚慌,他們一看桓溫果然名不虛傳,再頑抗下去可能會被活捉,便計劃向北逃回舊都龍城去。

  慕容垂不同意逃走,他說道:「請允許我帶兵去攻打晉軍,如果失敗,再走也不遲。」慕容暐和慕容評一聽,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只有讓慕容垂一試,於是任命慕容垂為使持節、南討大都督,另外任命慕容德為征南將軍,率軍五萬,共同迎擊桓溫。慕容垂又請求讓司徒左長史申胤、黃門侍郎封孚、尚書郎悉羅騰一同前往,得到批准。

  為保證萬無一失,慕容暐同時派散騎侍郎樂嵩去前秦請求救援,承諾把虎牢關以西的土地割給前秦。在王猛的勸說下,八月,苻堅派將軍苟池、洛州刺史鄧羌率兩萬將士去救援,抵達潁川後駐紮,並派人告知前燕。

  封孚問申胤道:「桓溫軍容整齊,士氣高漲,為什麼他停駐在堤岸之下不出擊?他有什麼打算呢?」申胤回答道:「如果僅從表面上看,桓溫似乎會有所作為,但以我觀察,桓溫成功不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司馬氏衰微,桓溫專權,一支獨大,有吞併其他家族勢力的趨勢,這些世家大族必然會從中作梗,不讓桓溫的勝利繼續下去。桓溫性格多疑,不善於冒險突擊,只求穩中求勝,時間一長,軍糧運輸就會出現問題,到時候他會一敗塗地。」

  桓溫讓降將段思做嚮導。前燕尚書郎悉羅騰與晉軍交鋒,活捉了段思,之後悉羅騰和虎賁中郎將染干津又殺死了桓溫的部將李述,晉軍士氣受到影響。

  當初,桓溫命豫州刺史袁真攻打譙郡、梁國,開鑿石門(今河南滎陽市北),使睢水和黃河連通,用來運輸軍糧。臨行前,桓溫對袁真再三叮囑開鑿石門通道是大軍的生命線所系,要袁真務必完成任務,袁真當即允諾。袁真率軍奮力攻下了譙郡和梁國,但卻無法鑿開石門,水運受阻。

  前燕也意識到了石門的重要性。九月,慕容德率騎兵一萬、蘭台侍御史劉當率騎兵五千趕赴石門,阻擋袁真的開鑿工程,袁真部隊受阻。與此同時,前燕豫州刺史李邦率領五千人截斷了桓溫的糧道。

  慕容德派將軍慕容宙率一千精騎做前鋒,和晉軍正面交鋒。慕容宙設三處伏兵,然後讓兩百騎兵前去挑戰晉軍,晉軍一到,燕軍就被「嚇得」逃走,晉軍追擊,中了埋伏,死傷慘重。

  桓溫屢屢失手,軍糧也要吃盡,又得到前秦軍隊即將到來的消息,他覺得這仗是沒法打下去了。

  太和四年(369)九月十九日,桓溫命令燒毀舟船,讓士兵脫掉鎧甲,拋棄輜重,從陸路輕裝撤退。桓溫從東燕郡(今河南延津縣東北)到了倉垣,為了防止前燕在河裡下毒,晉軍自己開挖水井吃水,就這樣一路狂奔了七百多里。

  前燕的將軍們要求派兵速速追擊,慕容垂說道:「不急,桓溫很謹慎,他退兵的時候一定會讓精兵斷後,我們馬上追擊討不到便宜。等他們走了一段路後筋疲力盡了,又發現後面沒有追兵,思想一定會鬆懈,到時候我們全力追擊,一定會大獲全勝。」於是慕容垂親率八千精騎遠遠地跟著桓溫的隊伍前行。

  過了幾天,慕容垂下令道:「全速進攻桓溫!」前燕軍催動戰馬狂奔,在襄邑(今河南睢縣)追上了桓溫的主力部隊,這時候慕容德先期率領的精騎四千人已經埋伏在襄邑東的山澗中了。慕容垂與慕容德都是猛將,他們兩面夾擊,這時候桓溫軍已經走得筋疲力盡,加之士氣低落,大敗,被殺死三萬多人。桓溫率殘兵到達譙郡,突然前秦的苟池、鄧羌又殺將出來,桓溫又損失萬人。

  十月二十二日,桓溫率領僅剩的萬餘名殘兵敗將到達了山陽(今江蘇淮安市)。

  桓溫的這次北伐是他的第三次北伐,也是最後一次。這次敗仗,史稱「枋頭之戰」。

  桓溫遇到了生平從未有過的大敗仗,非常憤怒,為了轉移朝廷眾臣的焦點,他把這次戰敗的責任歸咎於石門的水運通道沒有打通,於是上書朝廷,要求把袁真貶為平民。袁真自然不認帳,也上書喊冤,認為這是桓溫誣陷自己。朝廷自然是聽桓溫的。袁真一氣之下在壽春反晉,投降了前燕,並請求前燕派兵援助。

  實事求是地分析,袁真沒有打通石門通道,自然是要負責,桓溫上書把他貶為平民也不算虧了他,認了就算了,以後還有機會復出。但袁真也是個急脾氣,他竟然選擇了投降前燕,人生就沒有了歸途。袁真是不是故意不打通石門通道?這個不好臆測。

  秘書監孫盛寫的《晉春秋》里,真實記載了桓溫的枋頭之敗。桓溫看到此書後暴怒,對孫盛的一個兒子說:「我在枋頭確實失利了,但還不至於像你父親說的那樣,如果這部書流傳出去,你要考慮你滿門的安危!」

  孫盛的兒子一聽這可不得了,趕忙去找父親孫盛,要他修改。當時孫盛年齡已經很大了,兒孫繞膝,但他有一身傲骨,當場拒絕了桓溫的修改要求。孫盛的兒子們得到消息,全部跪倒在他面前,痛哭流涕,要求他以家族百餘口的性命為重,修改對枋頭之戰的記錄。孫盛被兒子們的行為氣得鬍子撅得老高,堅決不答應。兒子們沒辦法,就私下裡對書進行了修改,但之前孫盛已經抄寫了一部並送到境外。後來晉孝武帝收購天下奇書時,從遼東人手裡夠得此書,於是《晉春秋》就有了兩種版本並存於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