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節 針灸鼻祖皇甫謐
2024-10-11 12:21:47
作者: 舊時艷陽
太康三年(282),針灸鼻祖皇甫謐去世,年六十八歲。
皇甫謐,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出生,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是安定郡朝那(今寧夏靈台縣)人。他是漢朝太尉皇甫嵩的曾孫,但皇甫家到皇甫謐的父祖一輩,家道已經中落,以務農為生。皇甫謐從小被過繼給叔父,後跟隨叔父遷居新安(今河南澠池縣)。
皇甫謐小的時候並不刻苦,到了二十歲也還是不喜歡讀書,整日無所事事,毫無節制地四處遊蕩玩耍,以至於有人認為他就是個白痴。
一次,他將得到的瓜果進獻給叔母任氏,任氏說:「《孝經》上說:『即使每天用牛羊豬來奉養父母,還是不孝。』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中沒有道德倫理,心中沒有是非正惡,我怎麼能得到安慰呢?」接著她又嘆息,「當年孟母三次搬家終於成就了孟子,曾子烹殺了小豬來教兒子言而有信。莫非是我沒有選擇好的鄰居,對你教育缺失?不然你何以愚鈍至此!專心好學,勤於修身,受益最大的是你自己,對我又有多大益處呢!」說罷對著皇甫謐流淚不止。
皇甫謐很感激叔母對自己的教育,下決心要改掉遊蕩懶惰的惡習,開始向鄉里的名人席坦學習。因為家中貧困,他一邊勞動一邊讀書,日久天長,竟成了一個博學的人,還變得沉穩安靜,具有了高尚的情操。一個人前後變化能有這麼大嗎?我認為完全有可能。應該說,一個人的潛質被挖掘前後的表現可能判若兩人,不然也不會有「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句話。
有人勸皇甫謐應該廣泛交友來博取名聲,為步入仕途做鋪墊,但皇甫謐說:「居於鄉野之中可以樂有堯舜之道,何必非要交接世俗之徒,為官差紛擾煩忙。」他專心鑽研典籍,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當時人稱他為「書淫」。有人勸他不要過於刻苦,會損耗精神,他回答說:「早聞道夕死可矣,何況壽命長短是由老天爺決定的!」
皇甫謐自小體弱多病,四十歲左右的時候又得了中風症,經常臥病在床。當時流行吃五石散(1),皇甫謐急病亂投醫,以為五石散也能治療中風,就開始吃起來了。可是這個藥藥性太燥烈,副作用很大,到後來,他在大冬天竟然也要光著身子吃冰塊才能緩解,到了夏天又總是咳嗽哮喘,渾身無力,四肢酸痛,苦不堪言。有一天他實在受不了了,就要拿起刀子自殺,來個「長痛不如短痛」,這時候又是他叔母出面勸說,終於打消了他的念頭。
因為他有了美名,想不做官都難。政府多次徵召他為官,他都不赴任,愛才的晉武帝司馬炎又多次下詔敦促,皇甫謐只得上書說自己疾病纏身,現在已經病重不堪,言辭非常懇切。司馬炎一看實在不能強人所難,這才放過了他。皇家圖書館藏書豐富,皇甫謐又上書向司馬炎借書看,司馬炎很欣賞他好學的品質,送了他一車書。皇甫謐雖然疾病纏身,但仍然手不釋卷。
咸寧(275—280)初年,司馬炎又想任命皇甫謐為太子中庶子(太子侍從官),皇甫謐以疾病加重為由堅決謝絕。不久司馬炎就又徵召他為議郎(皇帝身邊的顧問官),並召補為著作郎,司隸校尉劉毅請皇甫謐為功曹(掌管人事),皇甫謐都沒有前往。
為了早日擺脫病痛的折磨,皇甫謐在找不到良醫醫治的情況下,開始自己刻苦鑽研古代醫學著作。他從《黃帝內經》等書中得到啟發,對針灸學開展專攻,在自己身上做實驗,有時候針扎得太疼,就咬住被子強忍,一遍一遍地反覆試驗,終於找到了緩解自己病痛的辦法。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寫成了《針灸甲乙經》,這也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共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書中創立了一整套的針灸理論,因此皇甫謐被稱為針灸鼻祖。
皇甫謐著述頗豐。除了《針灸甲乙經》,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他的門人摯虞(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張軌(涼州刺史,前涼的奠基者)、牛綜、席純等也都是晉朝知名人士。
(1) 五石散,也叫寒食散,據說是東漢名醫張仲景的發明,本來是用來治療傷寒症的藥品,但到了魏晉時期,很多上流社會的人把它當成一種強身健體的補品來吃,服散竟成為風靡一時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