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天下歸晉 第十三節 羊祜上書伐吳
2024-10-11 12:20:48
作者: 舊時艷陽
晉咸寧二年(276)十月,司馬炎恢復了平南將軍羊祜以前的職權,任命他為征南將軍,兼開府儀同三司,將軍府就設在襄陽。
羊祜上書司馬炎,請求伐吳:「先帝(指司馬昭)順應天時,在西部剷平了巴蜀,南部和孫吳交好,我朝得以休養生息,百姓有了樂安之心。但東吳背信棄義(指公元266年孫皓和晉朝斷交),使兩國邊境重燃戰火……不滅掉東吳,人民就不會得安寧。當年平蜀時,天下人都認為應當一併滅了吳國,而滅蜀之戰距今已經過去十三年了。
「歷史的經驗表明,憑自然險阻得到存活的國家,當它的實力與敵國相差不大時,尚且足以自保,一旦敵人力量高於它,即使有高士謀劃,天險也會被攻克。蜀國的邊境可謂一夫當關千人難進,稱得上險惡了,然而當我軍前進時,蜀國就好像連一道籬笆都沒有。我軍乘勝而入,如狂風席捲殘雲一般,直接抵達成都,漢中一帶的蜀兵像鳥一樣躲在巢里不敢出動。他們並非沒有作戰之心,而是力量無法與我軍抗衡。目前,長江、淮河的險惡不會超過劍閣(1),孫皓的暴虐卻超過劉禪,東吳人民的苦痛也更甚蜀國,而我們軍隊現在兵強馬壯,物資充足,不趁此機會平吳,卻只固守邊境,使士兵役夫日夜辛苦於徭役,不是長久之法。
「現在如果派梁州、益州的部隊水陸並進順長江而下,荊、楚之兵進逼江陵,平南將軍胡奮、豫州刺史王戎直指夏口,徐州、揚州、青州、兗州的部隊也同一時間共擊建業,以屈身在東南一角的吳國,想要抵擋從四面八方攻來的大軍,必然會兵力分散,處處告急,國內人心惶惶。到時候只要有一處突破,必使吳國上下震動,縱然有奇才出現也不能拯救其滅亡之勢。且孫皓兇殘成性,朝中早就上下離心,一旦我軍兵臨城下,必然會有人響應,出城投降,不會拼死抵抗,這是可以預見的。」
因為羊祜是西晉名將,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將領,之後司馬炎的伐吳之戰也基本是按照羊祜進獻的策略進行的,所以此處多收錄了一點他的意見。
司馬炎收到羊祜的奏章後深表贊同,但是大多數政府官員正在擔心與禿髮樹機能的西北戰事,無心伐吳,在這樣的氛圍下,司馬炎也變得猶豫不決。
羊祜再上書道:「東吳平定之後,西北禿髮樹機能等人懾於威勢,只會投降。現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要迅速消滅東吳。」
很多大臣仍然不同意,權臣賈充、荀勖、馮紞 這個「鐵三角」更是堅決反對。羊祜嘆道:「天下不如意的事總是十有七八,天予不取,豈不遺恨後世!」
只有度支尚書(相當於如今的財政部部長)杜預和中書令張華堅定地支持羊祜的伐吳計劃,而皇帝司馬炎還是猶豫不定。
(1) 劍閣,位於今四川劍閣縣東北,大劍山、小劍山之間,地勢險峻,守劍門天險。李白《蜀道難》中曾說:「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