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相助
2024-10-14 15:24:14
作者: 烽武野
按照超級英雄的成長套路,主人公成長到一定階段後,會遇到瓶頸期,此時會有貴人相助,來幫助主人公脫離困境,讓他能力大增。
孔丘要找的大師,那可是學術巨擘,在後世老百姓心中更是位神仙級別的存在。孔丘經過他的點化,思想躍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此後孔丘才堪得上「子」這一光榮稱號。
小時候大家看《西遊記》的時候,裡面有一位白鬍子老頭,身騎青牛,手拿金剛鐲,家住兜率宮,宮裡有個把孫悟空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煉丹爐。沒錯,他就是太上老君,孔丘要找的人就是他。
太上老君雖是神話里的人物,但是他的原型也是很厲害的。他就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道家的祖師爺。
老子雖是人,可由於學術造詣高,後來被當作神仙,我們姑且稱他為「神人」吧。
老子當時是洛邑周王室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圖書館裡有著海量藏書。孔丘想去那裡一邊博覽群書,一邊向老子學習「禮」,因為孔丘聽說老子是全天下最懂「禮」的人。
這裡的「禮」就是周公旦制定的「周禮」,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範。這是一套低成本的國家統治工具,但它的效率極高,影響了兩千年。周禮內容無所不包,小到老百姓的婚喪嫁娶、衣食住行,大到國家的戰爭祭祀、禮儀外交。與其說禮是制度,更不如說是文化。
孔丘向魯昭公提交辭職報告時,魯昭公很感動。學霸就是學霸,一生都在勤奮好學,比只知道爭權奪利的三桓要強上百倍。孔丘的學生南宮敬叔也要和他一起前往。魯昭公為了鼓勵這一對師徒好學的精神,幫他們開好給周王室的介紹信,並公費撥款,給他二人配了一輛馬車、一個童僕。
公元前518年,孔丘滿懷西天取經的精神,前往洛邑學習。由於第二次弭兵大會的成功舉行,中原地區久不聞戰事,孔丘一行人平安抵達洛邑。
安頓下來後,孔丘一大早就帶著徒弟直奔國家圖書館。孔丘進入圖書館後,一邊如饑似渴地閱讀著珍貴的藏書典籍,一邊等著老子的到來。
終於等到老子上班了,孔丘好不容易看到了心中的學術偶像,他心中有無數關於「禮」的問題要向老子請教。
於是一場儒、道兩大教主歷史性的會面開始了。
世界上很多國家因為教派衝突,經常會相互詆毀,然後打得你死我活。可是儒、道兩大教主卻是在和平友好的氣氛下見面,兩者的思想進行了激烈的碰撞,產生了耀眼的火花。
孔丘問老子:「聽說您是天下最懂『禮』的人,我從魯國而來,就是向您學『禮』的。」
老子:「那你告訴我學『禮』有什麼好處。」
孔丘:「古代的聖王都是以『禮』治理天下,因此才會有太平盛世,人與人才能和諧共處。現在禮崩樂壞,我就是要復興『禮』,讓天下重回聖王統治的時代。」
老子聽完後,大笑了起來,他笑孔丘傻得可愛,傻得天真,他笑著說道: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禮這個玩意,是忠心不足的產物,是造成禍亂的罪魁禍首。)
孔丘聽完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底下最懂禮的人,竟然是反對禮的人,他的三觀開始崩塌了。
孔丘:「先生,您為何這麼說?」
老子:「自從平王東遷洛邑後,天下就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殺戮、仇恨、貪慾,『禮』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孔丘聽到這兒,沉默了。
老子看著孔丘臉上寫著大大的「喪」字,他意識到這位年輕人被自己打擊得不輕,還是得給年輕人一些信心呀。
老子說:「你說的那些所謂的聖王、周公早就化成黃土,只不過他們的言行留在了世間。時機一到,有德之人便會掌管世間;時機沒到的時候,他們也只是街上行走的普通人。精明的商人財不外露,有德之人看上去大智若愚。捨棄你的嬌氣,修建你的欲望,不忘初心,去追你想要的東西吧。」
孔丘聽完後,感覺高人說話果然不同尋常。他好奇地問:「先生,那您覺得什麼可以拯救世間呢?」
老子答:「道。」
孔丘問:「什麼是道?」
老子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孔丘聽到這裡,陷入深思。
孔丘心想:「原來老子在心中,已經徹底放棄了『禮』,自己創設了一個新的思想世界。」
與老子的歷史性會面,讓孔丘徹底顛覆了三觀。
孔丘與老子所處的春秋末期是一個大崩潰時代,貴族把控的封建社會如同被白蟻蛀空的大壩一樣,社會裡的每個人像決堤的河水一樣,身處在劇烈的動盪之中。
老子選擇了放棄過去,遁入玄而又玄的道中。孔丘是一個從小長在市井巷中的底層貴族,擔任過基層公務員的他,太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他是一個積極入世的人。
孔丘同意老子關於「禮」不能拯救世間的看法,但他不認為是「禮」出了問題,而是人出了問題。至於出了什麼問題,孔丘也說不出來,於是他就在洛邑的圖書館裡,一邊看書,一邊思考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孔丘腦中的知識量不斷暴增,在和老子的交流中,他也不停地颳起頭腦風暴。
直到有一次老子與孔丘聊天時,老子說了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孔丘似乎找到了他想要的東西,而這東西卻是世人所缺的,這就是「仁」。
既然天地不仁,那我就要讓天下仁。
什麼是仁?那就是每個人要有仁愛的心,克制自己內心過度的欲望,讓自己做的每件事都符合禮的要求。這樣世間才會井然有序,天下才會太平。
孔丘提出的「仁」,無疑是一個創舉。「禮」很早就有了,但那只是一套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範,沒有精神內涵。而孔丘把「仁」的精神內涵注入「禮」中,讓「禮」充滿了人情味。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被稱作「禮儀之邦」的原因。
老子丟棄了禮,創造了道。孔子繼承了禮,發揚了仁。道太玄乎,後來慢慢走向了宗教,而仁卻走進世間每一個人心中。
在洛邑做了一年訪問學者的孔丘,該學的都差不多了,於是他向老子告別,準備回國。
老子依依不捨地拉著這位後生的手說:「土豪送別他人時,會送金銀財寶。品德高尚的人送別他人時,會送良言。自以為聰明的人,經常會受到威脅,那是因為他愛背後說人壞話。有的博學善變的人會遇到不公正的待遇,那是他經常指責別人有過錯。做子女的不要忘記父母,做臣子的不要忘記君主。」
老子這番話也是告誡孔丘,他雖學富五車、才華橫溢,但是做人要低調,不要輕易暴露鋒芒,盡好自己為人子為人臣的本分。
孔丘聽完後,向老子拜別。路上,孔丘對南宮敬叔說:「龍乘風可以上九天,老子在我眼中,就是龍一樣的人。」
孔丘經過學術的洗禮、神人的指點,已從一位高級知識分子轉變成一代學術宗師。這時的他可以名副其實地叫「孔子」了。
孔子學成之後,回到魯國,一場大亂在等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