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鋒
2024-10-14 15:17:46
作者: 烽武野
齊桓公在位時間總計四十二年,前半段雖然小風小浪不斷,但在管仲的幫助下,也還算順風順水。齊桓公經常拉諸侯聚會,開一開會盟,趕一趕蠻夷。這個霸主當得還是很滋潤的。但是到齊桓公老年的時候就不那麼舒服了,波瀾不驚的湖面上颳起了龍捲風——楚國來了。齊桓公與楚國就像老人與海,做激烈博弈。
公元前684年,就在長勺之戰的同一年,楚國攻占了蔡國並俘獲國君,很多國家並不在意。但這就像一隻蝴蝶揮動了翅膀,產生了微弱氣流,氣流越來越大,最後竟變成龍捲風在中原大地肆虐起來。
其實齊國與楚國一南一北,壓根就不接壤。只是南方楚國實力大到無邊無際,已成為天下政治格局裡的一極,作為天下政治格局的另一極,北方的齊國,也不得不出手了。
楚國現在的強大和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三代君王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之前我們說過,楚武王是楚國霸業的奠基人。楚武王死的時候八十多歲,楚文王熊貲(zī)即位時,已人到中年,可是強大的楚國公族卻把這個中年人當小孩一樣嚴加管教。
現在不聽話的小學生,在被家長棍棒教育時,只准認真學習,什麼手機、漫畫書全都沒收,不准三心二意。楚文王比小學生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喜歡養狗、打獵、泡美女。公族的老臣覺得不好,會耽誤國家大事,為了更好地教育楚文王,竟然用荊條抽他。在公族看來,楚王只能認真治國,不准三心二意。
在公族的嚴加管教下,楚文王的治國成績還是不錯的。
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把首都從丹陽遷到郢(yǐng)。這裡土地肥沃,處在南來北往的中心,進可攻,退可守,此後四百多年一直是楚國的首都。郢後來還有一個天下人廣為熟知的名字——荊州,三國時期吳蜀兩家為爭奪荊州,打得頭破血流。
第二件事,就是打通楚國北進與東進中原的道路。
楚文王先吞併南申國,占領南陽盆地,設置申縣,徹底打開北上中原的大門,楚軍從此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原腹地洛邑與鄭國。
幾年後,楚文王採用蛙跳戰術,翻過大別山,向息國(今河南息縣)借道攻破蔡國並俘獲蔡哀侯。由於蔡國離楚國較遠,不易久占,楚文王只將蔡國收為小弟就回國了。回國途中順手滅了息國,並設置息縣,就此打通東進淮河流域中原的道路。
申縣與息縣在春秋時期,作為楚國北上與東進的橋頭堡,戰略意義極其重大。
楚文王和他父親武王一樣,也是死在征戰途中。但楚文王的死是被公族逼得過勞死。楚文王十四年,與巴國交戰失敗,回到郢都後公族連城門都不給他開,要求他必須重新再打一次勝仗才能回國。楚文王就像考試沒考好的小學生,受到家長嚴厲的批評。楚文王只能帶著殘兵敗將,找了個軟柿子——黃國,暴打一頓後,原本以為可以回國交作業了,沒想到卻在路上暴病而死。
楚成王熊惲是文王的小兒子,原本王位根本輪不到他。幸運的是他有一個治國成績不及格的親哥哥熊艱,公族對在位已三年的熊艱很不滿意。要知道,在楚國如果業績不行的話,哪怕你貴為君王,也是要換人的。
公元前671年,公族借隨國的軍隊殺了熊艱,立熊惲為王。
熊惲剛繼位時和母親媯(guī)夫人相依為命,媯夫人的大兒子已被公族殺死了,她只希望自己的小兒子平平安安。但寡婦門前是非多,把持楚國朝政的公族首領子元,也就是成王的親叔叔,竟然不顧公眾影響,多次調戲媯夫人取樂。為了年少的成王,媯夫人只能委曲求全。
年少的熊惲面對哥哥的慘死,母親被叔叔調戲,早已學會了隱忍,作為小朋友的熊惲有著超越同齡人的城府,他每天面帶笑容對著叔叔,內心卻在慢慢等待報復的時機。
少年熊惲更明白一條殘酷的道理:如果沒有權勢,縱是有一國之君的名分,也只是砧板上的肉,任權臣宰割。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楚成王,做事風格是愛玩陰的。七年後,成年的熊惲藉助若敖氏之力殺了子元,自己終於掌握實權。
熊惲雖然掌了權,但在過去的七年裡,經歷了血腥的政治鬥爭,讓本該陽光燦爛的少年,內心充斥著不安。
一個人如果小時候缺乏安全感,他的一生都會沒有安全感。熊惲的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在弱肉強食的春秋時代,他會為楚國的命運感到不安,他深知要想不被人吃掉,就得拼命吃別人,故而他成為楚國歷史上吞併國家最多的君王。如果他自己的王位受到威脅,他會想方設法弄死威脅者,甚至犧牲國家的利益都無所謂。後來城濮之戰的失敗,是他故意輸的,他就是為了逼死國內的威脅者而已。
少年多磨礪,男兒自橫行。
在春秋那個風雲激盪的時代,楚成王開始在中原大地橫行了。公元前658年、公元前657年、公元前656年,他連續三次進攻天下交通中心鄭國。這樣猛烈的攻擊,令天下諸侯震驚,鄭國緊急向齊桓公求援。如果救援晚了,鄭國一旦被楚國拿下,楚國便可在中原腹地四處出擊,到時候各諸侯雞犬不寧。
精明的管仲覺得,齊楚兩個大國,為了鄭國硬碰硬太不划算。既然你楚國打齊國的小弟,那我齊國就打你的小弟,看你楚國救不救!管仲為齊桓公挑選的攻擊對象是蔡國。蔡國是楚國的僕從國,算是楚國的地盤,進攻蔡國可以威脅楚國的戰略緩衝區。一旦進攻蔡國,楚國必救。
齊桓公一聽管仲的建議,開心得不得了!因為他和蔡國曾有私仇,蔡國做過一件讓他覺得很沒面子的事。齊桓公曾有一位從蔡國娶來的夫人蔡姬,有一次齊桓公與蔡姬泛舟水上,調皮的蔡姬知道齊桓公怕水,故意搖晃船身,想來個鴛鴦戲水。旱鴨子齊桓公被晃得大驚失色,作為一代霸主怎麼能讓他人看到自己膽小的一面呢!氣瘋了的齊桓公把蔡姬趕回了家。
面對被趕回來的蔡姬,蔡侯以為這算是正式離婚了,他就把蔡姬再給嫁他人。齊桓公很沒面子。他要藉此機會教訓一下蔡國。在齊桓公眼裡,有的時候面子比國家利益還重要。
為了教訓蔡國、解救鄭國、震懾楚國,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糾集魯、宋、陳、衛、鄭、許、曹,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與齊國這組成了一個規模空前的「八國聯軍」。齊桓公就是要滅蔡國給楚國看。
蔡國真是「倒了八輩子血霉」,之前被楚文王打得差點滅國,國君都被抓到楚國接受改造,現在老老實實給楚國當小弟,結果所有的中原諸侯傾巢而出來打自己,自己哪有還手的餘地。可是楚國援軍連個影子都沒來,因為在楚成王看來,為一個小弟消耗自己的元氣不值得。
齊國大軍一到,孤立無援的蔡國人四散逃命,齊桓公很是高興,私仇終於報了,下面就等楚國大軍前來對陣。可是齊桓公左等右等,楚軍沒來,卻來了一個不速之客,這個人是楚國的使者,究竟姓甚名誰,歷史上並未提及。齊桓公派能言善辯的管仲出面,希望他給楚使一個下馬威。但是楚使不是來談判的,而是來懟人的,這一懟竟成了千古名懟。
楚使說:「齊國國君住北海,我楚國國君住南海,相距那麼遠,即使發情期的牛馬再怎麼狂奔,也不會相遇。沒想到齊國國君會到我的地盤上來,總得給個理由吧?」
這一番話可以看出楚國態度極其強硬。這裡的北海、南海並不是指地理位置上的大海,而是表示距離很遠,更表示你齊國是北邊的老大,我楚國是南邊的老大。
管仲聽完楚使的話,大義凜然地說:「很久以前,周王室的召康公(周成王的太保,地位僅次於周公旦)命令我齊國開國之君太公(呂尚),哪個諸侯有罪過,你都可以去討伐,以捍衛周王室。你們作為周天子的臣子,不按時進貢苞茅,害得周王室祭祀用的酒都沒法過濾,更為重要的是,三百年前周昭王南征楚國沒有回來,是咋回事啊?」
不愧是社會人管仲,能把死的說成活的,直接搶占了道德制高點。你楚國不進貢苞茅就是對周天子的不敬,而我齊國的政治理念就是「尊王攘夷」。另外他把三百年前周昭王因南征楚國而死的事搬了出來,表示出兵就是要為周昭王討回公道!
如果楚使是一般人,聽了管仲的話,肯定會氣不打一處來,這分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當年周王室東遷洛邑後,不待見周天子的諸侯多了去,我沒有進貢苞茅,你齊國就來打我,為什麼不打其他人啊?
更厚顏無恥的是,管仲竟把三百年前周昭王征楚而死的舊帳翻出來,這都隔了十八代人啊。
有時面對很多無稽之談,回答就應就事論事,不要做過多糾纏,否則會越陷越深。在此方面,楚使做得很好,他就回答了兩句:「進貢苞茅是我們楚國的過錯,下次不會再出現。至於周昭王的死,你還是到水邊去問問吧!」
楚國使者不僅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還將管仲的無理指責直接懟了回去,使管仲沒有討到一絲便宜。
既然在外交上討不到便宜,那就在戰略上搶占先機。
為此管仲並沒有讓齊桓公終止進軍步伐,打敗蔡國後,他定了下一個進軍目標——陘(xíng)(今河南郾城東南)。
管仲這著棋下得太妙,讓楚國上下出了一身冷汗。陘的背後正是楚國的咽喉——方城。
方城夾在楚國兩大前進基地申縣與息縣之間,地理上是南陽盆地與大別山之間的一個缺口,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塞,更是進出中原的咽喉要道。最要命的是,楚國向來都是外線作戰主動出擊,把對手按在地上打,自己就沒怎麼修過像樣的防禦工事。一旦人多勢眾的「八國聯軍」攻入方城,那麼楚國將無險可守,隨時會出現亡國的危險。
從小學會隱忍的楚成王,此時頭腦極其冷靜,面對楚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國家危機,臨危不亂的他並沒有選擇主動對抗。因為他有九成的把握這場仗打不起來。首先,齊國是一個很精明的國家,它會計算打仗的得失。齊國與楚國離得很遠,實力差不多,打起來只會兩敗俱傷。即使打贏搶了土地,齊國也占領不了,還是便宜了其他國家。其次,齊桓公來的目的,只是滅滅楚國銳氣,威懾一下,不然這霸主面子往哪放。
既然你齊桓公好面子,那我成王就給足你面子。現在楚國安全是第一位,霸主這玩意在成王眼中只不過是廁紙一張,只是一個名號而已。楚成王主動選擇放下身段,用成本最低的方法來解決危機,那就是和談。但是這和談不能馬上談,要讓齊桓公慢慢等,吊足他胃口。「八國聯軍」就一直等到這一年的夏天。
原本想給楚國一點顏色看的齊桓公,終於熬不住了。春天時將領帶著一大幫子人出征,都到了夏天,還沒回去。士兵都是從國人里徵召的,春天出征在外,已經誤了農時,夏天一過,秋天就來了,再不回去務農,就等著全國上下吃土吧。更重要的是,這麼長時間出征在外,這麼多人的吃喝拉撒,已經給後勤造成了巨大負擔。
就在齊桓公與管仲糾結打還是撤的時候,楚國伸出願意和談的橄欖枝。聞之大喜的齊桓公趕緊就坡下驢,率軍主動後撤一兩天的路程,大軍移駐到召陵。成王派了大夫屈完全權代表他談判,同時為保險起見,命令楚國大軍出方城,隨時應對因談判破裂而引起的戰爭。
屈完到達「八國聯軍」駐地後,受到了齊桓公的隆重歡迎,齊桓公盼星星盼月亮終於把屈完盼來。齊桓公為表現對屈完的高度重視,讓他與自己同乘一輛馬車檢閱「八國聯軍」。檢閱的時候,兩人表面裝得極其友好,其實都明白,見好就收,差不多就可以了,不要撕破臉皮。
為此齊桓公虛偽地說了一句客套話:「我們此次出兵,不是為了我個人,主要是我國先君喜歡和別的國家建立友好關係,要不咱兩國也建立友好關係,怎麼樣?」
屈完一改楚國過去誰都不理、逮誰懟誰的外交辭令,對齊桓公極其謙恭地答道:「承蒙齊國國君為了造福我楚國社稷,專門惠臨這裡,您又這樣接納我們,正是我楚國國君的願望。」屈完把齊桓公馬屁拍得震天響,讓齊桓公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
齊桓公開始飄起來了:「我有這麼多軍隊去交戰,誰能抵抗得了?我有這麼軍隊去攻城,哪個城攻不下來?」
面對齊桓公這麼咄咄逼人的武力炫耀,屈完開始委婉反擊了。過去楚國和中原國家交涉都是直來直去,直接講武力,談不攏就開打,這次屈完竟然用仁義道德去回應齊桓公。
屈完說:「一國之君要用仁德來安撫諸侯,誰會不服從呢?如您執意要用武力解決的話,我楚國將以方城為城牆,漢水為護城河,即使您兵馬再多,也沒有用處。」屈完的言下之意是,一個明君是用仁德來服眾的,即使你齊國來打我們,我們也不怕。
聽了屈完綿里藏針的話,齊桓公知道該見好就收了,不要再爭執下去了,趕緊把正事辦了。
齊桓公開出的和談條件很簡單,就兩條:一、繼續向周天子進貢苞茅;二、承認齊桓公是老大。
面對如此優厚的和談條件,屈完立馬表示贊同,只要能讓「八國聯軍」趕緊走人就行。於是,屈完代表楚國與齊桓公舉行了「召陵之盟」。齊桓公老大身份獲得了楚國承認,楚國也恢復了對周天子的朝貢。
後世用一句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來表彰齊桓公保衛中原的行動,說他不光抵禦了北方狄人的侵擾,也阻止了楚國北掠的企圖。
實際上,這句話完全說錯了,「召陵之盟」沒有任何贏家與輸家,楚國僅僅是為了解決了一次重大安全危機,而實施緩兵之計;齊桓公也只是得到了楚國暫時的恭維。
經歷此次危機的楚成王,吃一塹長一智,開始吸取教訓。不能老是注重外線作戰,也要做好自身防禦工作。於是從楚成王開始,歷代楚王皆化身基建狂魔,以方城為起點,大規模修建楚長城。這規模宏大的楚長城作為楚國北方重要屏障,數百年來多次阻擋了北方中原的來犯之敵。
總體來說,楚成王的謀略遠在齊桓公之上,他頭腦清醒,做事穩紮穩打,在殘酷的國內外鬥爭中,他知道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他是春秋史上著名的霸主陪跑人,他一生陪伴了三位霸主: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他無霸主之名,卻有霸主之實,楚成王要的只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這東西就是地皮與安全。
「召陵之盟」只是揭開了春秋超級大國楚國爭霸中原的序幕,不久以後楚成王將會在中原大地上颳起更猛的超強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