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要爭霸
2024-10-11 12:15:39
作者: 烽武野
西方的海洋文明,可以通過豐富的海洋貿易來擴大投資渠道,獲取想要的東西。而中國自古以來是農業文明,投資渠道狹窄,只有地皮這個最大的商品可以投資。
農業文明里的老百姓對土地有著著魔般的熱愛,就像現在老百姓愛商品房一樣。在中國古人眼中,土地就是財富;同樣,在君主眼中土地就是國家實力的象徵。
春秋時期,各大國搶地皮就是君主唯一的投資,就跟現在老百姓炒房是一個道理。為了保護搶來的大片地皮,就必須稱霸,否則別人就來搶你的地盤。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土地,古人都喜愛。如果這塊土地,不能耕種,他們是絕對不要的。
東周時期,諸侯之間大量的兼併戰爭,其實就是搶占可耕地。諸侯都想玩稱霸天下的「即時戰略」遊戲,而可耕地的區域,就是諸侯爭霸的遊戲地圖。
一般「即時戰略」遊戲的地圖會像一個棋盤一樣,四四方方,而這張諸侯爭霸的地圖範圍也像個正方形。我們來看看這張遊戲地圖是怎樣組成的。
遊戲地圖的北方邊緣,是由400毫米等降水線畫成的。農作物生長時所需的年降水量最低是400毫米,如果一個地區達不到這個降水量,這個地區就不適合耕種。400毫米等降水線往北,是不能進行耕種的沙漠草原,那裡除了來去如風的草原騎兵,連個毛都沒有。農民伯伯表示不能種田,搞不好還喪命,還是不去的好。往南則是大片可以耕種的農耕區。
東周結束後,秦朝統一天下時,在地圖上400毫米等降水線處,建造了一座偉大的建築奇蹟——長城!
地圖的南方邊緣,是由江南丘陵、浙閩丘陵組成的一條線。它將廣西、廣東、浙東、福建在地理上與內陸地區隔開。而隔開的南方那些區域,交通不便,叢山峻岭。農民伯伯表示,路太遠,不好走,山太多,不好種田,還是不去太南邊。那裡直到秦漢帝國時期,才被征服。
地圖的西方邊緣,是由兩段線組成。西邊線上段是隴西地區,現在甘肅省東南部。隴西地區往西走,穿過荒涼的河西走廊,會來到西域,那裡除了沙漠戈壁還有零星的綠洲,特產只有葡萄乾,農民伯伯表示不感興趣。西邊線的下端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連接的橫斷山脈,這條巨大的橫斷山脈隔斷了雪域高原與四川農耕區。雪域高原號稱地球「第三極」,那裡很冷,不適宜農作物大面積種植。農民表示怕冷不敢去。
地圖的東方邊緣,是我國東面的大海。可以打魚,可以曬鹽。
地圖中間就是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那裡的土地由於受到黃河的衝擊,一馬平川,土壤肥沃,質地鬆軟。黃土吸水性極好,並能把有機物帶到土壤表層,產生自肥效應。
在鐵器沒有大面積普及的春秋時期,農民耕種土地主要是用石、木、銅器。銅器比較貴重,不是所有老百姓都用得起的。黃土這種既省錢又省力的土地,深受老百姓喜愛。所以中原地區可以繁育出大規模人口,創造更多財富。
現在的城市,越是熱門地段,聚集的大公司就越多,常住人口也越多。你想搞個新的規劃建設,要買地、要拆遷的錢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企業如果沒有雄厚的資金就想在熱門地段拿下地,門都沒有。
而中原地區就是天下的熱門地段,那裡歷經夏、商、周三朝的開發,教育資源豐富,農業興旺,交通發達,經濟繁榮;聚集著眾多諸侯,而且有好幾個是經營了上百年的公爵級老店。雖然他們之間征戰不休,但由於實力差距不大,如果沒有超強的實力,想吃掉對方是根本做不到的。即使鄭莊公在中原不停地打這個打那個,也始終沒有把宋、衛、曹、陳、蔡、許、魯等國徹底吃掉。
地圖的四個邊上,是春秋時期農耕文明的邊緣,不是彪悍蠻夷,就是荒郊野嶺。但是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好開發呀!這就像現在很多城市建設新城區,都會選擇位置偏、居民少的地段。因為那裡買地、拆遷成本低。可以進行超前的規劃與大規模的建造。地圖四個邊上的國家,主要對手就是周邊的小國和落後的蠻夷,競爭激烈程度遠不如中原。只要自己穩紮穩打,努力經營,成為一方霸主只是時間問題。
歷經時間的磨鍊,四大國從地圖邊上脫穎而出。這四大國,就是春秋歷史舞台上的「四大天王」,分別是東齊、南楚、西秦、北晉。春秋四大天王爭霸的故事就是圍繞中原展開的。
買房子一定要看地段,地段好的話以後發展好,房價飆升快。同樣,這四大天王所處的地段,也影響著他們爭霸中原的結果。司馬遷在《史記》里精準地描述過春秋時四大天王所處的地段:「晉阻三河(黃河、洛水、伊水),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
如果把這幾個國家,當作人來相互對話,司馬遷說的話就好理解了。
秦國:「北邊的晉國大哥,吃了嗎?」
晉國:「吃了,干甚呢?」
秦國:「沒事,想問你借個道。我一直住在西邊的雍州(今甘肅、陝西一帶),中原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三河地區的崤函道在你手上,讓我走下,行不?」
晉國:「不行,那裡很重要。三河地區往南走,我可以進攻楚國,往東走就是周王室洛邑和中原。這麼重要的戰略通道,你不能走,不好意思。」
秦國:「你不給走,我就揍你。」
晉國:「有本事你揍我啊,看誰打得過誰!」
秦國:「要麼我倆結個兒女親家,好不好?」
晉國:「好啊!但是我只同意了一半,後面還得看你表現!」
楚國:「秦國,不要聽他的。他就是個大騙子!我在江漢地區混得好,有南陽盆地,向北可以直入中原,我還占據大別山,翻過大別山可以到淮河地區愉快地玩耍。我可比晉國牛多了!秦國你跟我混,想好了嗎?」
秦國:「楚國,好夥計,一輩子!」
晉國:「楚國,你個南蠻。中原沒你啥事,你瞎攪和什麼呀!有本事,咱倆打一架,你就近約個地方。」
楚國:「你跟老子搞什麼事?跟老子鬥狠吶!不服周(楚國人和現在湖北人不服氣時的口頭禪)!咱倆就近到鄭國地面上打。」
鄭國:「不中!」
晉國:「鄭國,沒你說話的份兒。」
楚國:「鄭國,你給我老實點,當心我揍完晉國再揍你。」
魯國:「晉國大哥,先別打。東邊的齊國跨過泰山,想從我身上過,到中原來玩耍。齊國不交過路過橋費,你倆來幫我揍他。」
晉國:「楚國,咱們下次再打,我先揍齊國。先走一步。」
楚國:「不行,有種你別跑。」
齊國:「我和晉國無冤無仇,為何要打我。」
晉國:「因為你齊國要到中原來。」
通過這段對話,可以知道晉國老家在山西,它的地段最好,進入中原交通最便利。曲沃桓叔的後代當上晉國國君,滅了老冤家西虢國,徹底擁有三河地區。三河地區是由黃河、洛水、伊水組成的,那裡有一條路由函谷與崤山連接而成,即崤函道,是從陝西省進入中原河南省的必經之路。崤函道又細又長像瓶頸一樣,只要堵住這條道,秦國就像被堵在瓶子裡,始終進入不了中原。同時從三河地區往南走就是楚國的南陽盆地,往東走就是洛邑和鄭國,位置非常好。
楚國地段也不賴,牢固地掌握漢水、淮河流域。楚國可以從南陽盆地和大別山兩個方向出擊中原。南陽盆地像個旋轉門,可以四處出擊。翻越大別山,可以到淮河區域的中原國家打劫。
齊國在東海邊上,老祖先呂尚,就是封神榜里的姜子牙。齊國很鬱悶,自己住在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可西邊的家門口竟然矗立著一個高聳入雲的泰山。齊國可沒有開發旅遊景區的興趣,因為齊國每回進入中原就要翻越泰山,好不容易翻過去了,卻被一個收費站攔下了。
這個收費站就是位於泰山背面,與自己相愛相殺到永久的老朋友——魯國。而魯國的祖先是大名鼎鼎的周公旦,是當年和呂尚一起平定三監之亂的好搭檔。齊魯子孫卻沒有繼承祖先們的友誼,兩國總是對著幹。每當齊國想強拆了這個收費站時,晉、楚會來幫助魯國。齊國只能默默地畫圈詛咒魯國滅亡,結果越詛咒魯國就越能活,一直活到戰國末期。
秦國雖說是大國,但是地段最慘,搞得跟住在偏遠山區似的。自從周王室從宗周搬走後,秦人就是這塊地的老大,徹底稱霸西戎。秦人瘋狂打蠻夷,大肆搶地皮,搞得像辛苦創業的小老闆一樣。可能由於秦國開國國君是西陲大夫出身,沒有晉國侯爵級大國的眼光,再加上創業太辛苦,沒有精力把崤函道拿下。整個春秋時期,秦國被晉國死死地攔在崤函道的西頭,連偷窺中原的機會也沒有,只能從戰略上聯合楚國對抗晉國。
春秋爭霸中,晉楚由於地理優勢充當主角,齊秦由於地理缺陷充當配角,其他小國就是群眾演員。
順帶提一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秋末戰國初,鐵器革命來了。鐵器價格與昂貴的青銅器比起來,親民了不少。
進入戰國時期,鐵器立馬成為所有人的爆款用品,人人都要來一份鐵器,在農具上大量普及。過去農民種田,用的是石、木工具,銅製農具玩不起,而且銅製農具使用不當會斷裂。廉價、堅硬、耐用的鐵質農具到了農民手中,大量的荒地立馬被開墾出來了,糧食也多了,結果人口呈爆炸性增長。原本地多人少,後來變成了地少人多。
在南方大量地區沒有開墾出來的宋代以前,中國人口的天花板就是5000萬人口,超過5000萬,天花板就蓋不住了,土地就養活不了那麼多人,國家就要大亂。
春秋早期,人口也就1000萬左右,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總人口迅速逼近4500多萬人,蝸居在中原為核心的周邊區域。各國人口承受能力已經到了極限。每個國君面臨著空前的人口壓力,人均住房面積緊張,糧食緊張。必須將國內矛盾轉移到國外,讓老百姓去打仗,打輸了能降低國內人口壓力,打贏了可以獲得生存空間。因而戰國時期經常是滅國級戰役,時不時來個屠城,動不動大規模殺俘!
春秋時期的戰爭只是君主之間的爭霸遊戲,只是為了多搶些東西,東西搶夠了,順帶當個老大而已。戰國時期的戰爭則是君主之間的絕地求生遊戲,最後只有一個玩家存活,每個國家都為生存而戰。
下面,我們要重點講講四大天王的故事。第一個出場的就是楚國,在之前的故事裡它一直沒有被詳細提及,而楚國可是後面故事的主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