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至上型父母:成績歧視是對孩子的一種無形傷害
2024-10-11 11:48:08
作者: 馬利琴
如今的社會,唯分數論,以至於從孩子上學的那一天開始,父母們就把孩子的成績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分數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一味地看重考試得分,是對孩子一種無形的傷害。
一天下午放學,妞妞和同學小艾一起回來。妞妞悄悄對我說,小艾不敢回家。我問她是怎麼回事,她說小艾媽讓小艾考前三名,小艾這次考了第十一,沒達到她媽媽的要求,所以不敢回去,她只好將小艾帶回來了。
快到吃晚飯時,小艾媽打來電話,問小艾是不是跟妞妞在一起。我將妞妞告訴我的話委婉地說了一下,小艾媽卻在電話那頭說:「小艾平時整天就知道玩,不好好學習……」
聽了小艾媽的話,我有些心疼孩子,不禁說道:「小艾現在的成績已經很好了。況且她還是個孩子,玩是孩子的天性嘛。」
「她少玩會兒,成績肯定比現在要好。」
「那她考第幾你才滿意呀?」
「起碼在班裡排前三名吧。」
「那你在單位排第幾?或者,在同行中,你的業績排第幾?」小艾媽一聽我這樣說,頓時不說什麼了。
只有考試全得滿分才說明孩子是優秀的?考不了班裡前三名就意味著孩子貪玩?父母因為追求成績而對孩子的嚴苛,最終傷害的都是孩子。因為對於孩子的一生來說,有比分數重要得多的東西。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作為一名普通的父母,我也有望女成鳳的願望。但我知道,妞妞的學習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也許她成績不怎麼好,但是她善良、真誠、有愛心、愛讀書,和考試得分相比,這些品質對她未來的人生更有意義。
現實中有不少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品行不佳,同學們都不願意理他;還有一些孩子,雖然成績平平,但人品不錯,能跟同學們打成一片。這也充分說明,孩子的未來不一定是成績決定的,只有品行良好的人,步入社會之後,更容易獲得大家的支持和幫助。
所謂求知慾,指的是一個人對知識的一種內在渴望。通俗來講,就是簡單的兩個字——愛學。孩子最初的求知慾表現在好奇心上,一旦對周圍的事物感到好奇,覺得新鮮、有趣,他們就會去觀察、去觸碰。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引導得好,就可以把孩子的好奇心轉換成強烈的求知慾,繼而養成一種愛學習的習慣。
現實問題是,孩子年齡越小,求知慾越不穩定,今天對這個好奇,明天又喜歡上別的,過一段時間又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了。這時,我們就要注意培養、激發孩子的求知慾。為了提高孩子的求知慾,可以先熟悉孩子最近學過的知識,並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使孩子體會到所學知識的意義。
有一次,我和丈夫在玩圍棋。妞妞對棋子很感興趣,也想加入。我抓出許多棋子,擺在她面前,說:「你想不想得到這些棋子?」
妞妞堅定地點點頭說:「想!」
「那這樣,如果你比我數得快,就給你玩,怎麼樣?」
「好,我一定會比媽媽數得快!」
我在一邊故意慢慢地一個一個的數,她則用前幾天老師剛剛教的兩個兩個的數法專心致志地數著,沒過一會兒,她就準確地數出了棋子。最後,妞妞得到了這些棋子,開心極了。
其實,培養孩子的求知慾一點兒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只要平時留心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把孩子平時學到的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或者用孩子學過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進一步鞏固孩子學習的知識,還能提升他們的求知慾。當體會到所學知識的益處後,新的求知慾往往又會被激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