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靜如水才是馬化騰的制勝之道
2024-10-11 11:42:25
作者: 周希奇
馬化騰非常低調,就像QQ產品中的隱身功能一樣,他一直潛水做事,偶爾看看窗口的留言,了解社會的最新動態。人們知道馬化騰,完全是靠騰訊的產品。馬化騰可從來沒有搞過什麼「騰訊論劍」之類的活動,在他看來,有那工夫,不如改進一下產品,了解一下用戶體驗。
然而,一家公司從起步到成功到蜚聲海內外,中間除了有源源不斷的鈔票進帳之外,一定也會伴著因各種問題產生的罵名。高調馬雲領頭的阿里巴巴經常遭罵,低調馬化騰領軍的騰訊也少不了挨批。
抄襲、收費是人們批判騰訊的兩大主題,作為一個不善言辭的老大,馬化騰自然不像馬雲那樣,講點鼓動人心的話,搞搞振奮士氣的活動,大家扛一扛就過去了。馬化騰只是給全體騰訊員工寫了一封信,讓大家理性地看待挨罵這件事:
「我想跟大家分享兩個觀點:首先,打造開放平台是一項前所未有的事業,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犯錯誤、走彎路,會遭受很多指責、批評。
「我們有沒有做好這樣的準備?面對這些,我們是辯駁還是熟視無睹?我希望騰訊所有人都能記住:學會傾聽、接受批評,是人生中的重要功課。我們的原則是:只要是善意的批評,一定虛心接受、堅決改正。既然騰訊要打造一個開放共贏的網際網路新生態,我們就要在面對批評時擁有更加坦蕩的胸襟。
「我們能否在謹慎前行的基礎上把步伐邁得更大一些,帶領行業探索更多的技術趨勢和商業未來?這些都是接下來需要以實踐來探討的命題。」
近幾年鬧得最凶的,莫過於「3Q大戰」了。2010年11月3日,騰訊宣布QQ與360公司產品不兼容,原因是360的扣扣保鏢威脅到了騰訊QQ用戶的安全。騰訊做出這一舉動之後,360率先發出幾封致用戶信,認為騰訊利用壟斷優勢打壓競爭對手。隨即,出現了一片對騰訊的抨擊之聲。雖然騰訊公司後來一度聲稱,「不兼容」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並沒有獲得業界和公眾的理解與同情。
「罵就罵吧」,這是馬化騰當時的態度。低調的馬化騰不善言辭,因而不希望在這件事情上做過多的辯解。和一部分人所想的不同,「3Q大戰」給騰訊帶來的最大啟示就是接受批評。這並不是一種置之不理的冷處理態度,相反,面對潮水一般的批評之聲,馬化騰堅持著「外部克制,內部消化」的原則來處理問題,通過「罵聲」來找出企業運作中的不足。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騰訊內部的一個特色會議——診斷騰訊。且不說形式如何,單就這種專門請人過來批鬥自己的「自虐」行為來說,很多人就表示看不懂。「診斷騰訊」最早開始於2011年2月底,歷時一個多月,共有10場。在這10場可以稱得上「批鬥大會」的研討會上,一向低調的騰訊高管悉數出場接受各行業專家的挑刺和建議。既然是請人來專門「批鬥」,有些話可能就不見得好聽了。然而,馬化騰等騰訊大佬和高管樂此不疲,似乎在腦中統一安裝了「化悲憤為力量」裝置,將這些犀利的言辭悉數轉化為業界對騰訊的鞭策。這種度量與精神不由得讓人心生敬佩。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關於找人批評這一點,馬化騰曾公開進行了說明:「我在網上被罵的機會很多,往往在微博上我說一句話很多人都會罵,所以心理承受能力超過大家的想像,12年都是這樣過來的。我希望各位專家不要給我留情面,提出嚴厲批評。」特別是在「診斷騰訊」的第九場研討會上,馬化騰還向與會嘉賓發出了「讓批評來得更猛烈一些」的邀請。
馬化騰隱士一般的性格,決定了他對待批評的態度。從業十多年,專業扛罵十多年。不可否認,在這般隱忍的道路上,馬化騰的實力也漸漸凸顯了出來。這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角色大多是狠角色,在這一點上,馬化騰的戰鬥力真的不容小覷。
馬化騰如水一般隨和,但並不代表他做事的力度也如流水一般輕柔。在「診斷騰訊」的研討會上,馬化騰聽得多,說得少。
馬化騰回憶:「我記了滿滿三頁紙,還是雙面的,手都記酸了。但這些不是我個人明白就可以了,還有我們高管層、公司關鍵崗位的領導員工都要明白。」一個性格如水一般平靜的人,卻選擇了直面批評的方式,這確實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性情如水的人忍耐力強,這也就是為什麼相對於其他網際網路大佬而言,馬化騰更沉得住氣。比如馬雲就絕對不會開「診斷阿里」之類的「討罵會」,即使開了,最後也會變成馬雲主講。這並不是說馬雲不虛心認識錯誤,而是馬雲只要張嘴了,就很難停下來,而且還讓人無力反駁。
馬化騰很低調,該出手時落不下,沒必要露面的時候絕對不出現。這其中的利弊,筆者難以斷言。一般而言,太低調不利於成功,但馬化騰照樣成功了。凡事沒有絕對,但從馬化騰的實際情況來看,虛心與冷靜絕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