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被牴觸的批評:簡單描述
2024-10-11 11:23:18
作者: 金文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有的父母經常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對孩子重複同樣的批評,覺得批評的次數越多孩子的記憶越深刻。那麼,這些父母一定沒聽說過「超限效應」。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都會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一次,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到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令人感動,就準備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
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裡拿走了2美元。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無論是正面刺激還是負面刺激,刺激過多,神經就會麻痹,相同的刺激就不再具有效果。批評也是相同的道理。過多的批評,會使孩子從最初的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自己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輕。
反覆的批評就如同貼到牆上的「記過簿」,會把孩子的缺點固化下來,使孩子難以和那個缺點剝離開來。被批評的次數多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會崩塌。長期負面的話語刺激,會給孩子造成自己就是壞孩子的認知誤導,有可能還會把孩子逼上歧途,使孩子走向犯罪。
有一個男孩兒,在他15歲的時候進了少管所。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個很壞的孩子,後來一個記者了解了一下他的成長經歷,覺得這個孩子其實挺可憐的。
起初,這個男孩兒只是有些頑皮,但是常常受到爸爸的打罵,在班裡也常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狠狠地批評、諷刺、嘲笑。慢慢地,他開始處處與老師對著幹,不久就被校長點名批評,回家後他再次被父母打罵。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這個男孩兒最後淪為了罪犯。
「一個孩子在成長中沒有遇到一點兒愛的溫暖,卻總是遭遇到充滿惡意的批評,試問他怎麼能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呢?」這個記者在後來的報導中寫道。
事實上,父母對孩子沒有必要有錯必究。孩子的年齡尚小,認知能力、思維水平、自我控制能力有限,犯一些小錯誤是難免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其實,錯誤是否可怕,取決於我們對這個錯誤的認知,當你覺得這個錯誤可怕到無法原諒的程度,那麼你的言行就會變得不可控制,就有可能做出過度的批評,傷害到孩子。
一旦被批評,孩子就會難過,內心就會產生波動。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裡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這樣一來,孩子挨批評時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犯錯違規的衝動沒有化解,反而被壓抑,成為一種心理癥結,削弱了孩子的防禦能力,反抗心理就會活躍起來。
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的出現,建議家長對孩子的批評要適度,不要嘮叨起來就沒完沒了。最好是用簡短的語言說出麻煩所在,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
比利又在看電視,不去遛狗。你覺得爸爸應該怎麼說更有效呢?
A.遛狗,遛狗,遛狗,我說過多少遍了!每天遛狗,你永遠都記不住,是吧?當初你答應得好好的,我們有了小狗,你負責每天遛它。但這星期已經提醒你三次了。你整天都不去遛狗,我和媽媽輪流來幫你弄,都成我們的事了,你就不應該養寵物。
B.比利,我看見小狗在撓門呢?
我們來看第一種說話方式:長篇大論的指責、批評,和「永遠都記不住」的攻擊性字眼,還要連帶之前沒遛狗的事一起抱怨上,那麼孩子必然會產生牴觸情緒,而不太願意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明天、後天、大後天,比利可能依然會忘記遛狗,爸爸依然會嘮叨不斷、抱怨不斷,於是,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糟糕。
相反的,如果換成第二種說法,沒有喋喋不休的說教,沒有滿是責備的嘮叨,爸爸只是用人稱代詞「我」,說出了自己看到的事情,而並沒有抨擊比利,這使得比利更能把精力集中在問題本身,而會立刻起身出去遛狗。畢竟對於所有人來說,接受提示比接受譴責容易多了。
所以,父母在批評孩子時一定要記住,分寸很重要。批評真的不是越多越長就越好,而是越短越容易記住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