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媽媽這樣立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 代幣法來立規矩,孩子不再動手打人

代幣法來立規矩,孩子不再動手打人

2024-10-11 11:20:23 作者: 金文

  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90%以上的幼兒有行為攻擊的傾向,多數父母認為這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沒有足夠重視。而專家認為,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一般男孩兒的攻擊性比女孩兒突出,男孩兒受到攻擊後,會急切地報復對方,如任其發展到成年,這種行為就可能轉化為犯罪行為。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有位黃女士在談起自己的兒子時這麼說:兒子長得人高馬大,坐在教室里的最後一排,平時調皮搗蛋,總喜歡惹別人。每次去學校領他總是讓我頭大,因為常常會有小朋友睜著一雙無邪的眼睛來告狀說兒子欺負他們,對於他這個好「攻擊他人」的惡習我一度無計可施,只會回家狠狠地批評,有時實在氣不過就會打他。但這個辦法並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效果,他後來變得越來越老油條,一副很無所謂的樣子,真讓我氣不打一處來。

  後來有一次聽到兒子對奶奶說:「媽媽不講理,自己常欺負我卻要我別欺負小朋友。我只是想和他們好,又不是要欺負他們。」聽到這句「無忌童言」後,我開始反省自己一貫的教育方法,覺得應該和他多溝通溝通。

  很多時候都是他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但沒有掌握分寸,這樣我就會勸他做事「溫柔」一點兒,想和小朋友友好用嘴巴說就可以了,不要用手去抓或推;有時他真的會欺負小女孩兒,這樣我就會讓他知道這不是男子漢應該做的事情。兒子雖然才上一年級,但非常崇拜男子漢的品格,用「男子漢不會哭」「男子漢不欺負人」這樣的話激勵他挺有用。

  還有一個例子:

  李先生的孩子性格爭強好勝,無論遊戲或者比賽,他都要贏過別人。有天下棋,連下一個下午卻一路輸到底,被小朋友嘲笑了幾句,他就急了,不僅扔了別人的棋盤,還動起手來。回到家裡,他也很懊喪,因為那是他最好的棋友,有點兒棋逢對手的意思。李先生說,你動手打他就能證明棋下得比他好嗎?兒子搖頭。兒子說他動手只是受不了別人嘲笑。

  李先生也順水推舟地告訴他,在別人落敗的時候嘲笑別人肯定是不對的,對於朋友要寬容。最後李先生鼓勵他接受自己的失敗,繼續努力,下次再和那個小朋友下棋。兒子和那個小朋友第二天就和好了,現在仍然一塊兒下棋,有輸有贏。孩子是通過這樣一件件小事長大的,家長還是要找找他們打鬧的原因,才能合理對待。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攻擊行為是一種本能內驅力的結果。目前公認的觀點是,攻擊行為是對於挫折的一種反應。還有人認為,攻擊行為是一種社會學習行為,是通過觀察別人的攻擊行為,從學習中獲得的。有人指出,挫折或憤怒的警戒,可誘發攻擊行為。

  根據有關調查,具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從性別來看,男多於女;從獨生與非獨生來看,獨生子女多於非獨生子女;從年齡來看,4—5歲的孩子居多,這時的攻擊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或者是自我意識差,或者想逗人玩,或者好奇心強等。有的也屬於有意攻擊,例如,霸道、動武、惡作劇、嚇唬人、嫉妒等。到了6—7歲時,有攻擊行為的人數會再次增加。

  幫助孩子糾正喜歡打人的壞習慣,家長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強化法

  孩子對別人友好,家長可以表示讚賞,讓他體驗到愉快;孩子攻擊別人,家長可以通過適度批評、令其獨自面壁思過一段時間的方式使他感到不愉快;孩子認識錯誤以後再通過告訴孩子你依然愛他,讚賞孩子知錯認錯等方法消除不愉快體驗。這裡的要點是使孩子能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這種方法也叫「情感矯正」,這樣逐漸幫助他建立行為規範。

  二、行為塑造法

  就是以分步達到的要求來使孩子克服不好的攻擊性行為,做出家長所希望的行為。例如孩子在輸掉遊戲以後耍賴、打人,家長先引導他做到不耍賴,然後讓他做到積極配合、友善對待同伴,每做到一步給他一步的獎勵,最後讓他做到遵守遊戲規則,不對別人無理攻擊。

  三、代幣法

  代幣法是行為療法中運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也稱表徵性獎勵制。代幣法就是運用代幣並編制一套相應的激勵系統來對符合要求的目標行為表現進行肯定和獎勵。簡言之,就是用獎勵強化所期望的行為。

  代幣起著表徵的作用,只是一個符號,在小學裡尤其是以小紅花、五角星等等為代表,也可以是記分卡、點數等等。這種方法對幼兒也很有吸引力。簡單的例子是,父母可以跟孩子說好,不罵人的話發給一個三角形,不打人的話發給一個圓形,幾個三角形或幾個圓形可以換一個五角星,累積多少個五角星就能換一個小獎品……運用代幣法,孩子會慢慢改掉壞習慣。

  四、杜絕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

  控制孩子的攻擊行為,必須避免嚴懲重罰。因為即使孩子表面順從,內心的不滿總要發泄,只要不去傷害他人和自己,就允許他發泄。如有的孩子怕寫不好作業,做功課往往心不在焉,心情緊張。此時,父母應陪孩子打打沙袋,掰掰手腕,使他放鬆之後再繼續學習。也許有人以為,如果附加體罰,可使攻擊行為減少,但實際上,這往往會使攻擊行為增加,而不是使攻擊行為減少,原因是用體罰去控制兒童的攻擊行為,其本身就起了攻擊行為的示範作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