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4-10-13 15:17:18
作者: 呂思勉
所以戴德《喪服》變除說:「童子當室(為父後)。其服深衣不裳。」然自天子至於士,平居亦都是著一件深衣的。這正和現在的勞動者平時著短衣,行禮時著袍衫,士大夫階級,平時著袍衫,行禮時別有禮服一樣。然古人苟非極隆重的典禮,亦都可以著深衣去參與的。所以說「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禮記·深衣》)。民國以來,將平時所著的袍和馬褂,定為常禮服。既省另制禮服之費,又省動輒更換之煩,實在是很合理的。
《儀禮·士喪禮》疏,謂上下通直,不別衣裳者曰「通裁」,此為深衣改為長袍之始。然古人用之殊不廣。後漢以後,始以袍為朝服。《續漢書·輿服志》說:若冠通天冠,則其服為深衣服。有袍,隨五時色。劉昭《注》云:「今下至賤吏、小史,皆通制袍,禪衣,舁67緣領袖為朝服。」《新唐書·車服志》: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請加襴68袖褾襈69,為士人上服。開胯者名曰缺胯,庶人服之。」據此,則深衣與袍衫之別,在於有緣無緣。其缺胯,就是現在的袍衫了。
任大椿《深衣釋例》說:「古以殊衣裳者為禮服,不殊衣裳者為燕服。後世自冕服外,以不殊衣裳者為禮服,以殊衣裳者為燕服。」此即所謂裙襦。婦人以深衣之制為禮服,不殊衣裳。然古樂府《陌上桑》云:「湘綺為下裳,紫綺為上襦,」則襦與裳亦各別。然仍沒有不著裳的。隋唐以來,乃有所謂褲褶
(《急就篇》注云:「褶,其形若袍,短身廣袖。」)。天子親征及中外戒嚴時,百官服之,實為戎服。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曾三異《同話錄》云:「近歲衣制,有一種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名曰貉袖。起於御馬院圉70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以其便於控馭也。」此即今之馬褂。《陔餘叢考》說:就是古代的半臂。《三國魏志·楊阜傳》說:明帝著帽,披綾半袖,則其由來已久。《玉篇》說:襔71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宋書·薛安都傳》載他著絳衲兩當衫,馳入賊陣。《隋書·輿服志》:諸將軍侍從之服,有紫衫金玳瑁裝襔襠甲,紫衫金裝襔襠甲,絳衫銀裝襔襠甲。《宋史·輿服志》:范質議:《開元禮》:武官陪立大仗,加螣蛇72襔襠甲,《陔叢考》說:就是今演劇時將帥所被金銀甲。按現在我們所著,長不過腰,而無兩袖的,北方謂之坎肩,南方有若干地方,謂之馬甲。大概系因將帥服之之故。宋人謂之背子(見《石林燕語》)。
衣服不論在什麼時代,總是大同小異的。強人人之所好,皆出於同,自然決無此理。何況各地方的氣候,各種人的生活,還各有不同呢?但衣服既和社交有關,社會亦自有一種壓力。少數的人,總要改從多數的。昔人所謂「十履而一跣,則跣者恥;十跣而一履,則履者恥」。其間別無他種理由可言。
《禮記·王制》:「關執禁以譏,禁異服,察異言。」其意乃在盤詰形跡可疑的人,並不在於劃一服飾。《周官》大司徒,以本俗六安萬民,六曰同衣服,意亦在于禁奢,非強欲使服飾齊一。服飾本有一種社會壓力,不會大相懸殊的。至於小小的異同,則無論何時,皆不能免。
《禮記·儒行》:「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觀此數語,衣服因地方、階級,小有異同,顯然可見。降逮後世,叔孫通因高祖不喜儒者,改著短衣楚制(見《史記》本傳)。《鹽鐵論》載桑弘羊之言,亦深譏文學之儒服(見《相刺篇》《刺議篇》),可見其情形還是一樣的。因為社會壓力,不能施於異地方和異階級的人。然及交通進步,各階級的交往漸多,其壓力,也就隨之而增大了。所以到現代,全世界的服飾,且幾有合同而化之觀。
日本變法以後,幾於舉國改著西裝。中國當戊戌變法時,康有為亦有改服飾之議,因政變而未成。後來自刻《戊戌奏稿》,深悔其議之孟浪,而自幸其未果行。在所著《歐洲十一國遊記》中,尤極稱中國服飾之美。其意是(一)中國的氣候,備寒、溫、熱三帶,所以其材料和制裁的方法,能適應多種氣候,合於衛生。(二)絲織品的美觀,為五洲所無。(三)脫穿容易。(四)貴族平民,服飾有異,為中西之所同。中國從前,平民是衣白色的。歐洲則衣黑色。革命時,歐人疾等級之不平,乃強迫全國上下,都著黑色。中國則不然。等級漸即平夷,采章遂遍及於氓庶。質而言之:西洋是強貴族服平民之服,中國則許平民服貴族之服。所以其美觀與否,大相懸殊。這一點,西人亦有意見相同的。
公元一九一二年(1912),議論服制時,曾有西人作論載諸報端,說西方的服飾,千篇一律,並無趣味,勸中國人不必摹仿。我以為合古今中外而觀之,衣服不過南北兩派。南派材料輕柔,裁製寬博。北派材料緊密,裁製狹窄。這兩派的衣服,本應聽其並行;且折衷於兩者之間,去其極端之性的。歐洲衣服,本亦有南北兩派。後來改革之時,偏重北派太甚了。中國則頗能折兩者之中,保存南派的色彩較多。以中西的服飾相較,大體上,自以中國的服飾為較適宜。現在的崇尚西裝,不過一時的風氣罷了。
中國的衣服,大體上可謂自行進化的。其仿自外國的,只有靴。《廣韻》八戈引《釋名》,說「靴本胡服,趙武靈王所服」。《北史》載慕容永被擒,居長安,夫妻賣靴以自活。北齊亡後,妃嬪入周的亦然。可見南北朝時,漢人能制靴者尚少,其不甚用靴可知。然唐中葉以後,朝會亦漸漸的穿靴,朱文公《家禮》,並有襴衫帶靴之制了。《說文》:「鞮73,革履也。」《韻會》引下有「胡人履連脛,謂之絡緹」九字。此非《說文》之文,必後人據靴制增入。然可悟靴所以廣行之故。因為連脛,其束縛腿部較緊,可以省卻行縢。而且靴用革制,亦較能抵禦寒濕,且較紬74布制者,要堅固些(此以初興時論,後來靴亦不用革)。
古代喪服,以布之精粗為度,不是講究顏色的。素服則用白絹(見《詩經·棘人》疏)。因為古代染色不甚發達,上下通服白色,所以顏色不足為吉凶之別。後世彩色之服,行用漸廣,則忌白之見漸生。宋程大昌《演繁露》說:「《隋志》:宋齊之間,天子宴私著白高帽。隋時以白?通為慶弔之服。國子生亦服白紗巾。晉人著白接籬,竇苹《酒譜》曰:接籬,巾也。南齊桓崇祖守壽春,著白紗帽,肩輿上城。今人必以為怪。古未有以白色為忌也。郭林宗遇雨墊巾,李賢《注》云:周遷《輿服雜事》曰:巾以葛為之,形如?。本居士野人所服。魏武造?,其巾乃廢。今國子學生服焉,以白紗為之。是其制皆不忌白也。
《樂府白紵歌》曰:質如輕雲色如銀,制以為袍余作巾。今世人麗妝,必不肯以白紵75為衣。古今之變,不同如此。《唐六典》:天子服有白紗帽。其下服如裙襦襪皆以白。視朝聽訟,燕見賓客,皆以進御。然其下注云:亦用烏紗。則知古制雖存,未必肯用,習見忌白久矣。」讀此,便知忌白的由來。按染色之法,見於《周官》天官染人,地官染草,及《考工記》鍾氏,其發明亦不可謂不早。但其能普遍於全社會,卻是另一問題。
繪繡之法,見《書經·皋陶謨》(今本《益稷》)《疏》。昔人誤以繪為畫。其實繪之本義,乃謂以各色之絲,織成織品。見於宋綿莊《釋服》,其說是不錯的。染色、印花等事,只要原料減賤,機器發明,製造容易,所費人工不多,便不得謂之奢侈。惟有手工,消費人工最多,總是奢侈的事。現在的刺繡,雖然是美術,其實是不值得提倡的。因為天下無衣無褐76的人,正多著呢。
疑難字詞的注音與解釋:
①橧[zēng]巢:古人用柴薪架成的住處。②范[fàn]金:以模子澆鑄金子。
③炮[páo]:燒,烤。
④燔 [fán]:烤。
⑤亨[pēng]:古通「烹」,煮。
⑥醴酪 [lǐ lào]:甜酒和奶酪。
⑦犖犖[luò luò]:(事理)明顯。
⑧彘 [zhì]:豬。
⑨藪[sǒu]澤:指水草茂密的沼澤湖泊地帶。
⑩果蓏[luǒ]:瓜果的總稱。
11豳[bīn]:古地名,在今中國陝西彬縣、旬邑一帶。
12捭[bǎi]:分開,掰開。
13污尊:指古代掘地為坑當酒尊。
14抔[póu]:用手捧東西。
15蕢桴 [kuì fú]:用草和土摶成的鼓槌。
16釜甑[fǔ zèng]:釜和甑。皆為古代炊煮器名。
17鑊[huò]:古代的大鍋。
18稗[bài]:一年生草本植物,長在稻田裡或低濕的地方,形狀像稻,是稻田的害草。籽實可釀酒,做飼料。
19熚[bì]:本義爆裂聲,作者注為當即捭字,為分開、掰開的意思。
20綦 [qí]:極、很。
21殽[yáo]:古同「餚」。
22糲食 [lì shí]:粗惡的飯食。
23觶[zhì]:古時飲酒用的器具。
24角[jué]:古代盛酒的器具。
25散:酒器名。
26荼 [tú]:苦茶。
27檟 [jiǎ]:茶樹的古稱。
28荈[chuǎn]:茶的老葉,泛指茶。
29甪 [lù]。
30水厄[shuǐ è]:三國魏晉以後,漸行飲茶,其初不習飲者,戲稱為「水厄」。後亦指嗜茶。
31綦毋 [qí wú]:複姓。
32淡巴菰[gū]:菸草。
33暹羅 [xiān luó]:泰國的舊稱。
34槎 [chá]。
35苜蓿[mù xu]:一種生長廣泛的重要的歐洲豆科牧草植物。
36緇撮[zī cuō]:黑布製成的束髮小冠。
37茭[jiāo]:用竹篾或蘆葦編成的纜索。
38屝屨[fèi jù]:草鞋,常泛指行旅用品。
39黻[fú]:古代禮服上繡的半青半黑的花紋。這裡指繡有這種花紋的禮服。
40皮弁[pí biàn]:古冠名。用白鹿皮製成。
41緂[tián]:搓麻。
42裼衣[xī yī]:覆加在裘上的無袖外衣。
43(左糹右希)綌[chī xì]:指粗葛布衣服。
44纊 [kuàng]:絲綿。
45韠[bì]:古代朝服的蔽膝,圍在衣服的前部,用以遮護膝蓋。
46襻[pàn]:用布做的扣住紐扣的套。
47褌[kūn]:滿襠褲,特指內褲。
48脛[jìng]:小腿,從膝蓋到腳跟的一段。
49襞績 [bì jì]:衣服上的褶子。
50打襉[dǎ jiǎn]:方言。做服裝時在需要有伸縮處做摺疊而縫合其一端。
51旒[liú]:古代帝王禮帽前後下垂的玉串。
52緌[ruí]:帽子上或旗杆頂上的纓子。
53笄[jī]:古代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
54緇纚[zī xǐ]:束髮的黑帛。
55紒[jì]:束髮為髻。
56髻[jì]:盤在頭頂或腦後的髮結。
57幘[zé]:古代的頭巾。
58?[tāo]:巾幘。
59韤[wà]:襪的繁體。
60鐙[dèng]:掛在鞍子兩旁供腳蹬的東西,多用鐵製成。
61跣[xiǎn]:光著腳,不穿鞋襪。
62偪[bī]:綁腿,裹腿的布帶。
63行縢 [xíng téng]:綁腿布。
64鸐鵒 [qú yù]:八哥。
65跦跦 [zhū zhū]:跳行的樣子。
66褰 [qiān]:古代稱套褲。
67舁 [yú]:帶,載。
68襴[lán]:古代一種上下衣相連的長袍在下擺所加的橫幅,後多指這種樣式的服裝。
69襈[zhuàn]:衣裳的邊飾。
70圉[yǔ]:養馬的地方。
71襔 [mǎn]:絲棉襖。
72螣蛇[téng shé]:古書上說的一種能飛的蛇。
73鞮[dī]:古代一種皮製的鞋。
74紬[chóu]:古同「綢」。
75紵[zhù]:苧麻纖維織成的布。
76褐[hè]:粗布或粗布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