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論語與算盤> 似是而非的親切感

似是而非的親切感

2024-10-11 10:12:27 作者: 澀澤榮一

  判斷人的行為是善是惡,必須把他做事的動機和行為結合起來,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

  ——澀澤榮一

  在社會上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些人冷酷無情,毫無誠意,行為怪誕,做事不認真,可他們卻常常受到社會的信賴,戴上成功的榮冠。而相反的是,一些做事認真,誠樸篤實,行事忠恕的人,反被世人疏遠而變成社會的落伍者。難道這就是天道嗎?這個矛盾現象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有趣的問題。

  判斷人的行為是善是惡,必須把他做事的動機和行為結合起來,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不管他做事的動機是如何的認真、忠恕,但如果其所表現的行為是遲鈍或放肆的,那麼他就成不了大事。雖然做事的動機是要為別人好,結果反而害了別人,這不是善行。記得以前的小學課本內有一篇「愛之反而害之」的故事,內容是說有個小孩看到小雞孵化很困難,無論如何掙扎都不能掙脫身上的蛋殼,便幫小雞把蛋殼剝下來了,結果反而害死了小雞。

  在孟子的書裡面也有很多類似的故事,文句雖然記不牢了,但意思還是記得的。有一則說,有人出於好心要為別人出主意、獻計策,打破人家的大門,闖到了屋子裡,這個做法真叫人難以忍受。另一則是梁惠王向孟子問政事,孟子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的意思是用刀殺人和用政治殺人性質是一樣的。又一則是孟子與告子論不動心術時告子所說的一句話:「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這就是說志是心的根本,氣是心在外部行動的表現。做事的動機雖是出於善意,也合乎忠恕之道,但往往會因一時衝動而得到不是出於自己本意的結果。因此堅持本心,不衝動,不因發怒而做錯事,這要靠不動心術的修養。孟子善養浩然之氣,能夠促進不動心術的修養。但凡人平常總容易做錯事情。

  孟子舉了一個例子說:「有個宋人想讓自己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便把禾苗一棵棵拔高,忙了一天,回去告訴兒子說:『今日真是累,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兒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要使禾苗成長,必須澆水、施肥、除草等等,還需要時間,但為了快速成長而將禾苗拔起,那就錯了。孟子的不動心術可不可行暫且不管,但在人世上,像這種助苗成長的行為是不好的。由此可以推知,不管一個人做事的動機如何善良,且符合忠恕之道,但其行為如果無法與之配合,社會上又有誰敢信賴你呢?

  相反,做事的動機雖有些不純正,但其行為機敏忠實,足以得到人們的信任,那麼這個人就會成功。所以,雖然動機不純,但行為正直,這種情況嚴格說起來好像不合道理,但如「就是聖人,只要欺之以道,還是容易得逞」那樣,在實際社會裡,與其說是人心之善惡,不如說是其所作所為之善惡才被看重。換個說法,與其說是心地善惡,不如說是行為之善惡才比較容易辨別,所以還是所作所為敏捷活潑而善良的人,才容易得到人們的信賴。如,幕府將軍吉宗郎①巡視地方時,有一個孝子背著老母親站在路邊參觀出巡行列,得到了將軍的褒賞。一個不務正業的無賴漢,聽到這個故事之後,便效法孝子,隨便借了個老媽背著,站在路旁拜觀,企圖得到褒賞,吉宗公照賞不誤。跟從將軍的屬下當即揭穿此人的偽裝,並提出異議,但將軍說,雖然他是假裝的,但所仿冒的是孝行就值得獎賞。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這是說,即使是傾城傾國的美人,如果蒙羞受辱而污穢了,也沒有人願意接近她。同時,內心如母夜叉而外表婀娜多姿的女人,會在不知不覺之間迷惑著眾人,這是人之常情。所以說行為的善惡遠比動機的善惡易被人察覺。巧言令色易感動人心,忠言往往逆耳。心志忠恕、認真負責的人被貶黜,也只能哀嘆一句「天道寧論」而已。相反,投機取巧、八面玲瓏的人卻容易成功地騙取人們的信賴。

  ①吉宗郎:即德川首宗(1684—1751),日本江戶幕府的第八代將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