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一 純郡縣制的重建
2024-10-11 10:03:23
作者: 吳晗,孟森,呂思勉,張蔭麟,岑仲勉
劉邦即帝位之初,除封了七個異姓的「諸侯王」外,又陸續封了一百三十多個功臣為「列侯」。漢朝的封君,主要的就是這諸侯王和列侯兩級。在漢初,這兩級的差異是很大的。第一,王國的境土「多者百餘城,少者乃三四十縣」,這七個王國合起來就占了「天下」的一大半,但侯國卻很少有大過一縣的。劉邦序次功臣,以蕭何為首,而蕭何初受封為酇侯時,只食邑八千戶;後來劉邦想起從前徭役咸陽時,蕭何多送了二百錢的贐,又加封給他二千戶;後來蕭何做到相國,又加封五千戶,合共一萬五千戶。終漢之世,也絕少有超過四萬戶的列侯。第二,諸侯王除享受本國的租稅和徭役外,還握著本國政權的大部分。漢代中央的官制大抵抄襲秦朝,而王國的官制是和中央一樣的,於是中央有丞相,王國也有之;中央有御史大夫,王國也有之;中央有太尉,王國則有中尉。王國的官吏,除丞相外,皆由諸侯王任免。但列侯在本「國」,只享受額定若干戶的租稅和徭役(譬如某列侯食五千戶,而該國的民戶超過此數,則余戶的租稅仍歸中央),並沒有統治權。他們有的住長安,有的在別處做官,多不在本國。侯國的「相」實際是中央所派的地方官,和非封區裡的縣令或縣長相等(漢制萬戶以上的縣置令,萬戶以下的縣置長),他替列侯徵收租稅,卻不臣屬於列侯。在封君當中,朝廷所須防備的只有諸侯王,列侯在政治上是無足輕重的。
最初,諸侯王都是異姓的。異姓諸侯王的存在並非劉邦所甘願,只是他們在新朝成立之前都早已據地為王。假如劉邦滅項之後,不肯承認他們既得的地位,他們在自危之下,必會聯合起來抵抗劉邦,到時劉邦能否做得成皇帝,還未可知。所以當劉邦向群臣詢問自己所以成功的原因,就有人答道: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不過劉邦在未做皇帝之前,固能「與天下同利」,做了皇帝之後就不然了。他在帝位未坐穩之前,不能把殘餘的割據勢力一網打盡,但在帝位坐穩之後,卻可以把他們各個擊破。他最初所封諸王,除了僅有眾二萬五千戶的長沙王外,其他的後來都被他解決了。假如劉邦有意重振前朝的純郡縣制度,他很可以把異姓諸侯王的國土陸續收歸中央,因為此時純郡縣制度恢復的主要障礙似乎只是心理的。但秦行純郡縣制十五年而亡,周行「封建」享祀八百年,這個當頭的歷史教訓,使得劉邦和他的謀臣認「封建」制為天經地義。於是異姓的「諸侯王」逐漸為劉邦的兄弟子侄所替代,到後來,他立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不過漢初的「封建」制和周代的「封建」制,名目雖同,實則大異。在周代,邦畿和藩國都包含著無數政長而兼地主的小封君,但在漢初,邦畿和藩國已郡縣化了,而且後來朝廷對藩國的控制也嚴得多:藩國的兵符掌在朝廷所派的丞相手裡,諸王侯非得他的同意不能發兵。
在高帝看來,清一色的劉家天下比之宗室和異姓雜封的周朝,應當穩固得多了,但事實卻不然。他死後不到二十年,中央對諸侯王國的駕馭就已成為問題。文帝初即位的六年間,濟北王和淮南王先後叛變,雖然他們旋即被滅,但擁有五十餘城的吳王濞又露出不臣的形跡。他收容中央和別國的逃犯,將其用為爪牙;又倚恃自己鎔山為錢、煮海為鹽的富力,把國內的賦稅免掉,以收買人心。適值吳太子入朝,和皇太子(即後日的景帝)賭博,爭吵起來,給皇太子當場用博局格殺了,從此吳子濞一面稱病不朝,一面加緊「積金錢,修兵革,聚穀食」。文帝六年,聰明蓋世的洛陽少年賈誼(時為梁王太傅)上了有名的《治安策》,認為時事有「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一(今本作可為流涕者三,據夏炘《賈誼政事疏考補》改),可為長太息者六。」其「可為痛哭者一」便是諸侯王的強大難制。他比喻道:「天下之勢,方病大瘇,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他開的醫方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那就是說,分諸侯王的土地,以封他們的兄弟或子孫,這一來諸侯王的數目增多,勢力卻減少了。後來文帝分齊國為六,淮南國為三,就是這政策一部分的實現。齊和淮南被分之前,穎川人晁錯提出了一個更強硬的辦法,就是把諸侯王土地的大部分削歸中央。這個提議,寬仁的文帝沒有加以理會,但他的兒子景帝繼位後,便立即採用了。臨到削及吳國,吳王濞便勾結膠東、膠西、濟南、菑川(此四國皆從齊分出)、楚、趙等和吳共七國,舉兵作反。這一反卻是漢朝政制的大轉機。中央軍在三個月內把亂事平定,景帝又乘著戰勝的餘威,把藩國一切官吏的任免權收歸朝廷,同時把藩國的官吏大加裁減,把它的丞相改名為相。經過這次的改革後,諸侯王名雖封君,實則成了食祿的閒員;藩國雖名封區,實則變為中央直轄的郡縣了。往後二千餘年中,中國所行的「封建制」多是如此。
景帝死,武帝繼位,更雙管齊下地去強幹弱枝。他極力推行賈誼的分化政策,從此諸侯王剩餘的經濟特權也大大減縮,他們的食邑最多不過十餘城,即便是最小的侯國,武帝也不肯放過,每借微罪把它們廢掉。依漢制,皇帝每年八月要在宗廟舉行大祭,叫作「飲酎」,屆時王侯要獻金助祭,叫作「酎金」。武帝一朝,列侯因為酎金成色惡劣或斤兩不夠而失去爵位的,就有一百多人。
景武之際是漢代統治權集中到極的時期,也是國家的富力發展到極的時期。
秦代十五年間,空前的工役和遠征已弄到民窮財盡。接著八年的苦戰(光算楚漢之爭,就有「大戰七十,小戰四十」),又好比在羸瘵的身上更加剜戕。這還不夠,高帝還定三秦的次年,關中鬧了一場大饑荒,人民相食,死去大半。及至天下平定,回顧從前的名都大邑,多已半付蒿萊,它們的人口往往也十去八九。高帝即位後二年,行過曲逆,登城眺望,極贊這縣的壯偉,以為在他所歷的都邑中,只有洛陽可與之相比,但一問戶數,則秦時本有三萬,亂後只餘五千。這時不獨一般人民無蓄積可言,連將相有的也只得牛車,皇帝也無力置備純一色的駟馬。
好在此後六七十年間,國家大部分享著不斷的和平,而當權的又大都是「黃老」的信徒,守著省事息民的政策。經這長期的培養,社會又從復甦而趨於繁榮。武帝即位的初年,據同時代的史家司馬遷的觀察,「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計算)。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而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馬聚)成群」。
政權集中,內患完全消滅;民力綽裕,財政又不成問題。這正是大有為之時,而恰好,武帝是個大有為之主。
本書首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