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新帝國的經營

2024-10-11 10:03:02 作者: 吳晗,孟森,呂思勉,張蔭麟,岑仲勉

  秦自變法以來,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都直隸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縣,郡縣的長官都非世職,也無世祿。始皇沿著成例,每滅一國,便分置若干郡,而秦變法以來新設的少數封區,自從嫪毐和呂不韋被誅之後也已完全消滅,既吞併了六國,秦遂成為一個純粹郡縣式的大帝國。在這帝國成立之初,丞相綰曾主張仿周朝的辦法於燕、齊、楚等僻遠的地方分封皇子,以便鎮懾,但他的提議給李斯打消了。於是始皇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監御史,掌監察。這種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當時朝里掌民政的最高官吏有丞相,掌兵事的最高官吏有太尉,掌監察的最高官吏有御史大夫。

  這三十六郡的名稱和地位各是什麼,是現今史家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大概的說,秦在開國初的境域,北邊包括今遼寧的南部,還有河北、山西及綏遠、寧夏兩省的南部;西邊包括甘肅和四川兩省的大部分;南邊包括湖南、江西和福建;東以福建至遼東的海岸為界。從前臣服於燕的朝鮮,現在也成為秦的藩屬。此外,西北和西南邊外的蠻夷君長稱臣於秦的也有不少。我們試回想姬周帝國初建時,西則邦畿之外便是邊陲,南則巴蜀、吳、楚皆屬化外,沿海則有徐戎、淮夷、萊夷盤據,北則燕、晉已與戎狄雜處,而在這範圍里,除了「邦畿千里」外,至少分立了一百三十以上的小國。我們拿這種情形和三十六郡一統的嬴秦帝國比較,便知道過去八九百年間,諸夏民族地盤的擴張,和政治組織的進步了。嶧山的始皇紀功石刻里說: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陁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這些話一點也沒有過火。

  在這幅員和組織都是空前的大帝國里,怎樣永久維持皇室的統治權力,這是始皇滅六國後面對著的最大問題,且看他如何解答。

  帝國成立之初,始皇令全國「大酺」來慶祝(秦法平時是禁三人以上聚飲的)。當眾人還在醉夢中的時候,他突然宣布沒收民間一切的兵器。沒收所得被運到咸陽,鑄成無數大鐘和十二個各重一千石以上的「金人」,它們被放在宮廷里。接著他又把全國最豪富的家族共十二萬戶強迫遷到咸陽,放在中央的監視之下。沒有兵器,又沒有錢財,人民怎能夠作得起大亂來?

  

  次年,始皇開始進行一件空前的大工程:建築脈通全國的「馳道」,分兩條幹線,皆從咸陽出發,其一東達燕、齊,其一南達吳、楚。道寬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種一株青松,路身築得堅而且厚,遇著容易崩壞的地段,還要打下銅樁。這宏大的工程,乃是始皇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他滅六國後為防死灰復燃,當然不會讓各國余剩的軍隊留存,但偌大的疆土若用秦國原有的軍隊處處分派駐守,則分不勝分。而且若分得薄,一旦事變猝起,還是不夠應付;若分得厚,就會漸漸造成外重內輕的局面。始皇不但不肯採用重兵駐防的政策,並且還把舊有六國的邊城,除燕、趙北邊的以外,統統拆毀了。他讓秦國原有的軍隊依舊集中在秦國的本部,少數的地方兵只是警察的性質。馳道的建造,為的是讓中央軍在任何地方有叛亂的時候,可以迅速趕到去平定。歷來創業之主的軍事布置沒有比始皇更精明的了。(1896年李鴻章騁使歐洲,過德國,問軍事於俾斯麥,他的勸告有云:「練兵更有一事須知:一國的軍隊不必分駐,宜駐中權,扼要地,無論何時何地,有需兵力,聞令即行,但行軍的道路,當首先籌及。」這正是秦始皇所采的政策。)

  武力的統治不夠,還要加上文化的統治;物質的繳械不夠,還要加上思想的繳械。始皇三十四年(始皇即帝位後不改元,其紀年通即王位以來計),韓非的愚民政策終於實現。始皇在朝廷里養了七十多個儒生和學者,叫作博士。有一次某博士奉承了始皇一篇頌讚的大文章,始皇讀了甚為高興,另一位博士卻上書責備作者的阿諛,並且是古非今地對郡縣制度有所批評。始皇征問李斯的意思,李斯復奏道: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並有天下,辨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制,聞令下,即各以其私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紀者,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城旦者,旦起行治城,四歲刑)。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以吏為師。

  始皇輕輕地在奏牘上批了一個「可」字,便造成了千古嘆恨的文化浩劫。

  以上講的是始皇內防反側的辦法,現在再看他外除邊患的努力。

  自從戰國中期以來,為燕、趙、秦三國北方邊患的有兩個遊牧民族,東胡和匈奴——總名為胡。東胡出沒於今河北的北邊和遼寧、熱河一帶,受它寇略的是燕、趙。匈奴出沒於今察哈爾、綏遠和晉、陝、甘的北邊一帶,燕、趙、秦並受它寇略。這兩個民族,各包含若干散漫的部落,還沒有統一的政治組織。它們在戰國中期以前的歷史十分茫昧,不過它們和春秋時代各種名色的戎狄似是同一族類,但它們是否為這些戎狄中某部分的後身,還有它們和各種戎狄間的親誼是怎樣,現在都無從稽考了。現在所知道的秦以前的胡夏關係史中,只有三個搖旗吶喊的攘胡人物的活動。第一個是和楚懷王同時的趙武靈王。他首先採用胡人的特長來制胡人,首先脫卻長裙拖地的國裝,而穿上短衣露袴的胡服,以便學習騎戰。他領著新練的勁旅,向沿邊的匈奴部落進攻,把國土向西北拓展。在新邊界上,他築了一道長城,從察哈爾的蔚縣東北(代)至河套的西北角外(高闕),並且沿邊設了代、雁門和雲中三郡。第二個攘胡的英雄是秦舞陽(隨荊軻入秦的副使)的祖父秦開。他曾被「質」在東胡,甚得胡人的信任。歸燕國後,他率兵襲擊東胡,把他們驅逐到一千多里外,這時大約是樂毅破齊前後。接著燕國也在新邊界上築了一道長城,從察哈爾宣化東北(造陽)至遼寧遼陽縣北(襄平),並且沿邊設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和遼東五郡。秦開破東胡後,約莫三四十年,趙有名將李牧,戍雁門,代郡以備胡。他經過長期斂兵堅守,養精蓄銳,乘著匈奴的驕氣突然出戰,斬了匈奴十多萬騎,此後十幾年間,匈奴不敢走近趙邊。

  當燕、趙對秦做最後掙扎時,根本無暇顧及塞外,而始皇初並六國忙著輯綏內部,也暫把邊事拋開,因此胡人得到了復興的機會。舊時趙武靈王取自匈奴的河套一帶,現在復歸於匈奴了,而始皇三十二年,甚至還出現了「亡秦者胡」的讖語。於是始皇派蒙恬領兵三十萬北征,不久就收復了河套,並且進展至套外,始皇在新得的土地上設了九原郡。為謀北邊的一勞永逸,始皇於三十三至三十四年間,又經始兩件宏大的工程:其一是從河套外的九原郡治起,築了一條長一千八百里的「直道」,直通關內的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從此至咸陽有涇、渭可通);其二是把燕、趙北界的長城,和秦國舊有的西北邊城連接起來,大加修葺,傍山險,填溪谷,西起隴西郡的臨洮(今甘肅岷縣境),東迄遼東郡的碣石(在渤海岸朝鮮境),這就是後世有名的「萬里長城」。

  始皇經營北邊,有一半是防守性質,但他開闢南徼,則是純粹的侵略。

  現在的兩廣和安南,在秦時是「百越」(越與粵通)種族所居。這些種族和浙江的於越大約是同出一系的,但文化較於越遠為落後。他們在秦以前的歷史完全是空白。在秦時,他們還過著半漁獵、半耕稼的生活,他們還仰賴中國的銅鐵器,尤其是田器。他們還要從中國輸入馬、牛、羊,可見牧畜業在他們中間還不發達。不像北方遊牧民族的獷悍,也沒有胡地生活的艱難,他們絕不致成為秦帝國的邊患,但始皇卻不肯放過他們。滅六國後不久(始皇二十六年?),他即派尉屠睢領著五十萬大軍去征百越,並派監祿鑿渠通湘、漓二水(灕水是珠江的上游),以便輸運。秦軍所向無敵,越人逃匿於深山叢林中。秦軍久戍,糧食不繼,士卒疲餓,越人乘機半夜出擊,大敗秦軍,殺屠睢。但始皇續派援兵,終於在三十三年把百越平定,並在他們的土地上,分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略當今廣東省,桂林郡略當廣西省,象郡略當安南中北部)。百越置郡之後,當時中國人所知道的世界差不多就完全歸到始皇統治之下了。琅琊台的始皇紀功石刻里說: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這石刻中所記竟去事實不遠了。

  以上所述一切對外對內的大事業,使全國瞪眼咋舌的大事業,是始皇花了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