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皇帝和教會的百年紛爭
2024-10-11 09:02:50
作者: 金文
公元741年6月,利奧三世去世,皇位由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五世繼承。君士坦丁五世生於公元718年,他在受洗時弄髒了聖水,因此有了「臭蟲」這個外號。他繼承了先皇的遺志,重整軍制,努力抗擊威脅拜占庭帝國的外敵,並於公元751年擊敗阿拉伯人,收復了小亞細亞和敘利亞的部分地區。經過他和他父親兩代人的努力,拜占庭帝國的國力迅速恢復。
除此之外,君士坦丁五世還採取了更加激烈的手段來對付修道士,使破壞聖像運動達到了高峰。他這麼做既是出於整體利益考慮,也有個人原因。
公元742年,為了抵禦外敵,君士坦丁五世率軍進攻阿拉伯人,沒想到在途經小亞細亞時,他的姐夫兼近衛軍首領阿爾塔瓦茲德竟然襲擊了他,並且率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宣布停止破壞聖像運動,得到了大教主和攝政王的擁護,成功篡位。幸虧有小亞細亞軍區以及那些擁護破壞聖像運動的人的支持,他才奪回了皇位。隨後,他就開始清理幫助阿爾塔瓦茲德篡位的人——聖像崇拜者,以絕後患。
阿爾塔瓦茲德的雙眼被挖了出來。大教主挨了一頓皮鞭,然後頭朝後被捆在驢背上示眾,不過總算保住了一條老命。隨後,大量的聖像藝術品被焚毀,教堂的牆壁上雕刻的聖像也被石灰水洗掉,許多修道士和修女被迫害,甚至連為基督教徒祈禱也成了異端行為……
這一運動不但沉重地打擊了基督教,也激起了社會矛盾,使帝國上下都被一種不安的情緒籠罩著。更糟糕的是,禍不單行。公元746年,地中海東部沿岸發生大瘟疫,並迅速在整個帝國蔓延開來,致使拜占庭人和希臘人大量死亡,許多地區都成了無人區。還沒等疫情完全被控制,主要分布在歐洲大陸的斯拉夫人就乘機湧入,在那些無人區上定居了。
即便如此,君士坦丁五世也依然沒有放鬆對修道士這隻「社會蛀蟲」的打擊。公元753年,他開展了大規模的「宗教大掃除」:沒收修道院財產,並將其改造成軍營;強迫修道士還俗、娶妻生子等。為了把破壞聖像運動進行到底,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君士坦丁五世還對一些過時的法律條文進行了改革,規定審判無報酬,富人和窮人在公堂上是平等的,還解除了一些囚犯的死刑,用鞭打、斷胳臂、割鼻子、挖眼睛等體刑代替。
當然,身為皇帝的君士坦丁五世也知道自己的主要職責是保持國家安定,因此他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防禦外敵上。公元762年,保加利亞人大舉向西南方向遷徙,妄圖把拜占庭那些肥沃的土地據為己有,君士坦丁五世立即兵分水、陸兩路,挺進了保加利亞境內,大獲全勝。從此以後,保加利亞人就陷入長達40年的內亂之中,並在拜占庭人的收買或離間之下互相殘殺。
在此期間,保加利亞汗王曾經多次向拜占帝國發起進攻,可是每次都被自己人出賣,以失敗告終。公元773年,數萬保加利亞士兵被俘,君士坦丁五世把他們全都處死了,因此人們也稱其為「保加利亞屠夫」。因為長年過度用兵,保加利亞已經無力繼續與拜占庭帝國爭鋒,只好與君士坦丁五世簽訂了為期30年的和約。
公元775年9月14日,君士坦丁五世因病去世。他是一位智勇雙全、工於心計的戰略家,如果不是因為他反對偶像崇拜的舉措不得人心,他也可以算作一位好皇帝。
君士坦丁五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利奧四世繼承了皇位。利奧四世在位5年就去世了,臨終前把皇位傳給了10歲的兒子君士坦丁六世,並指定妻子伊琳娜為兒子唯一的監護人,言外之意就是把兒子和國家都託付給了伊琳娜。
伊琳娜攝政期間,恢復了偶像崇拜。君士坦丁六世成年之後,伊琳娜依然不肯放棄最高統治權,因此於公元790年被軍隊推翻並逮捕,兩年之後被君士坦丁六世釋放,再次成為共治皇帝。充滿野心的伊琳娜並不甘心就此失去權力,因此她刻意培養兒子的惡行,以便她能在公眾場合譴責他,讓他失去民心。她的陰謀得逞了。君士坦丁六世掌權之後,在對外戰爭中屢次失利,對內則非常殘暴,無論是反對他還是支持他的人,都有可能成為他的刀下之鬼。除此之外,他還與皇后離婚,引起了教會極大的不滿。公元797年的一天,君士坦丁六世在睡夢中被伊琳娜派去的人挖去了雙眼,隨後被廢,伊琳娜取而代之。
公元800年,天主教教皇利奧三世為了對付在羅馬的敵人,為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加冕,冊封其為「神聖羅馬皇帝」。查理曼在行政、司法、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都有傑出的表現,還建立了囊括西歐大部分地區的法蘭克王國。為了使自己羅馬皇帝的稱號合法化,以促成東、西兩大帝國的合併,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疆域,查理曼有意娶伊琳娜女皇為妻,因此派使者前去求婚。
而在東正教會等「異端」宗教看來,教皇利奧三世此舉無疑是對拜占庭帝國和其他教會的極大侮辱,因此拜占庭帝國內部再次出現了激烈的宗教派別之爭。公元802年10月,貴族們聯合發動宮廷政變,廢黜了伊琳娜女皇,伊蘇里亞王朝滅亡。
伊琳娜被廢之後靠紡紗度日,次年病死。由於她熱衷於恢復聖像崇拜,並且實施了一些政策來保護修道院,因此被修道士們稱為「聖伊琳娜」。
伊蘇里亞王朝終結之後,拜占庭帝國先後經歷了4位皇帝、總計18年的統治。在此期間,皇帝和教會的鬥爭依然在繼續,權力更迭頻繁。
公元820年12月25日,皇帝利奧五世因為重新開展了破壞聖像運動死於非命,近衛隊隊長米海爾二世登上皇位,開創了弗里吉亞王朝。
米海爾二世在位期間,阿拉伯人再次入侵西西里島和克里特島,因此破壞聖像運動相對緩和,許多被前朝流放的修道士都被赦免。
在米海爾二世之後繼承皇位的是狄奧斐盧斯,他是米海爾二世之子,他對內實行有效的財政政策,加強了軍隊建設,並且注重學術教育;對外長期與阿拉伯人鬥爭。他和米海爾二世的統治使拜占庭帝國再次煥發了生機。可是,他同時也掀起了第二次破壞聖像運動的高潮,再次給修道士們帶來了滅頂之災。
公元842年,狄奧斐盧斯去世,米海爾三世登基為帝。米海爾三世受母親狄奧多拉皇后的影響,也相信聖像有神力,因此於次年立法反對破壞聖像的行為,跨越了兩個王朝、持續了117年的破壞聖像運動終於宣告結束。
這場由利奧三世發起的運動看似失敗了,卻取得了實際意義上的勝利。在此期間,拜占庭帝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力量都不斷增強,已經從公元6—7世紀的不斷衰退之中再度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