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極簡羅馬史> 古羅馬的建築

古羅馬的建築

2024-10-11 08:59:28 作者: 金文

  如果你想去義大利感受一下那裡濃郁的民族氣息,必然要去羅馬市逛一逛,參觀一下古羅馬的萬神廟、大競技場、劇場、浴場、廣場、凱旋門等建築遺蹟。這些古建築都是古羅馬文化的精髓,錯過了它們,就不算真正的羅馬之行。

  萬神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年。當時,屋大維打敗了政敵安東尼和他的情人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於是屋大維的朋友、助手兼女婿馬庫斯·阿格里帕命人修建了這座神廟,原本打算送給屋大維作為賀禮的,可是屋大維拒絕了這份好意,隨後這裡就成了供奉眾神的地方,因此得名萬神廟。不過,公元80年,這座神廟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公元125年,愛建築、狂熱地尊崇希臘文明的哈德良皇帝親自設計並重建了萬神廟。

  穹頂直徑、高度都是43.3米,底平面直徑也是43.3米,四周牆壁厚達6.2米,裡面沒有一根支柱,也沒有一扇窗戶,只在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達8.9米的圓形大洞,這是萬神廟唯一的採光點。

  從外面看,萬神廟顯得非常樸素,而且像堡壘一樣笨重,甚至可以說有些俗氣。但是,當你穿過那精美的三角門,走進內部時,就會立刻被它宏偉壯觀的氣勢和精美的裝飾而深深折服。尤其是晴天,當陽光透過穹頂的圓洞形成一束寬闊的光柱,傾瀉在深紅色的大理石地面上,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緩緩移動時,神廟內部變得莊嚴肅穆,充滿了宗教氣息,好像成了人和神之間的媒介。

  隨著時代的變遷,萬神廟的修建者湮沒在了歷史長河中,但是萬神廟歷經滄桑後,始終屹立不倒。公元609年,萬神廟被拜占庭帝國皇帝送給了教皇卜尼法斯四世,教皇又為它改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用來供奉聖母瑪利亞和為主獻身的殉難者們,因此萬神廟才躲過了基督徒的摧殘,被保留了下來。

  萬神廟既繼承了古希臘的建築風格,又凸顯了地中海地區的建築特色,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也是世界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人們置身於其中,難免會覺得它不像是一座飽經風霜的建築物,而是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接下來要參觀的,就是聞名遐邇的古羅馬大競技場。古羅馬大競技場又名羅馬大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科洛西姆等,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斗場,始建於公元72年,由8萬名戰俘負責建造工作,8年之後才竣工。

  古羅馬大競技場由淡黃色的大理石砌成,共分4層,每層牆高57米,各有80個拱門,其中下面3層自下向上依次裝飾著希臘式的多立克式、愛奧尼式、科林斯式圓柱。整個競技場總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可容納8.7萬人,專供野蠻的奴隸主和流氓觀賞血腥的角斗。

  觀眾從底層的80個拱門進入大競技場,再通過同樣的拱門分散到各層的看台上。看台分3個等級,底層的看台等級最高,是皇帝和貴族的專座;第二層的看台等級次之,供羅馬的高級市民使用;第三層是平民席。頂層是大陽台,是為地位低下得沒有等級的女人、奴隸和窮人準備的,沒有座位,觀眾只能站著觀看表演。如果出現意外情況,混亂的人群能夠在15~30分鐘之內全部疏散,這儘可能地保證了觀眾的人身安全。

  

  揭開大競技場希臘式的外表,我們看到的是羅馬人以赤裸裸的感官刺激為樂趣的文化,而不是人性的關懷。可是,這種娛樂活動竟然備受歡迎,幾乎成了當時羅馬人的第一娛樂項目。因此,一時之間,在羅馬帝國境內出現了許多競技場。

  大競技場是古羅馬建築藝術史上的傑作,但從本質上來講,它只是羅馬人為自己野蠻、張揚的個性披上的一件美麗的外衣,終將隨著古羅馬的湮滅而化作廢墟。如今人們再來憑弔它,更多的應該只是感嘆它外表的壯美和滄桑之感,而不是它野蠻的一面吧!

  與參觀神廟和競技場相比,人們走進劇場時的心情應該會輕鬆很多。羅馬市的古羅馬劇場始建於公元前20年,至今只剩下兩根古羅馬柱,被當地人戲稱為「兩寡婦」。古羅馬的劇場是古羅馬人的娛樂勝地,體現了古羅馬人性化的一面,其格局與現在的劇院幾乎沒什麼區別。換句話說,現在的劇院正是從古羅馬時期的劇場演變而來的。如果你想體驗一下古羅馬劇場帶給人什麼樣的感覺,不妨去劇院裡走一遭。

  除此之外,羅馬市內的浴場、廣場、凱旋門等遺址也值得一觀,其技術水平和藝術風格都是古羅馬建築的傑出代表。當然,只有意識到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深刻地體會到這些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意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