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需而變,把握主動權
2024-10-11 08:45:43
作者: 甘延青
在中國電信3G上網卡招標中,華為的多款3G上網卡中標,累計中標份額超過50%。華為終端營銷工程部部長陳崇軍表示,「華為數據卡產品有著難以複製的獨特優勢,近期在多家運營商的招標中接連獲得大單,這證明了華為的3G產品得到運營商的充分認可」。
中國聯通首輪WCDMA上網卡招標中,華為公司有兩款產品中標,在聯通首輪3G上網卡招標中,同時中標份額為44%,排名第一。這跟任正非根據市場進行變化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打仗的隊形是可以變換的。原來我們往核心收得太厲害了,這樣我們的技術進步快了,而市場就弱了一點。現在市場變化了,客戶需求也變化了,我們可以扁平一點。在攻克新技術時,使隊形變得尖一些,增大壓強,以期通過新技術獲得多一些的市場。當新技術的引導作用減弱的時候,我們要使隊形扁平化一些,多做一些有客戶現實需求但技術不一定很難的產品。
比如,一講到寬帶,大家就說一定要可運營可管理,一定要打倒CISCO,我們是否也可以舉起右手支持CISCO,賺擁護CISCO的客戶的錢。舉起左手也可以做可運營可管理,賺反對CISCO的客戶的錢。在工作中不能強調一邊就忽略另一邊,不能走極端。眼前我們的問題是利潤不夠,所以隊形要根據市場進行變化,不能僵化和教條,要有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我們的宗旨就是活下去。研發對結構繼續進行改革是允許的,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搞成僵化不變的。我們整個體系還沒有完全按IPD運作,會存在流程不暢的問題。流程打通是迫在眉睫的,怎樣打通全流程,希望每個PL-IPMT(產品線)提一個小組名單,組成跨部門的小組,先把市場、用戶、研發打通,然後再把生產、採購捆進來,共同整改流程打通問題,簡化程序。成立這個跨部門小組,這個小組就代表公司,具有決定權,統管所有的流程。當然,這個小組主要是理順產品線全流程,並不是多了一層機構。
壓強原則和組織結構的方向是一致的。當我們的形勢變化了,我們一定要及時調整組織結構,如果抱著一定要做世界上最先進的產品的理想,那麼我們就面臨著很大的危險。我們的結構調整要完全以市場為導向,而不能以技術為導向,在評價體系中同樣一定要以市場為導向。
雖然以低價策略和「為客戶提供更為優惠的商務條件」使華為從電信行業一支毫不起眼的弱旅迅速在全球擴張,但它帶來的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有觀點認為,華為對金融槓桿的運作「是在鋼絲上行走」,尤其是2007年,其營業利潤率已經從2003年的19%下降到了2007年的7%,淨利潤率則從14%下降到了5%;與此同時,華為過去相對低的資產負債率也在攀升,2005年之前,華為負債率控制在50%以下,2007年已經達到67%的高位。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在利潤率下降的關鍵時刻,任正非及時改變了策略。「王小二賣豆漿,能賣一塊錢一碗,為什麼要賣五毛錢?我們產品的毛利,要限定在一定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合適。」任正非如此戲言。其實,「華為兇猛」絕不是低價那麼簡單,而是運用智慧在成本與贏利之間巧妙地找到平衡。在已經通過低利潤率完成全球市場擴張後,華為又調整了競爭方式和手段,重新衡量了成本和利益之間的關係。
組織結構設計的目的就是適應變化、應對變化,獲得競爭勝利。一個極其僵化的組織結構是不穩定的,是脆弱的。組織結構只有使自己適應新的情況、新的需求、新的條件時,才能繼續存在。所以,組織結構要有高度的適應性。
記得在華為公司剛成立不久時,華為的工程師在每次擴容或切割完以後,都會留給客戶一本厚厚的「寶典」,出現問題的時候,客戶基本上可以在「寶典」上找到解決辦法。可是,「寶典」內容雖多卻也枯燥,客戶翻了幾下就沒興趣了,因此,作用並不是很大。
華為人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資料部也採取了行動——「揚帆行動」:大家火熱朝天地製作電子光碟,這種帶有搜索功能的電子光碟涵蓋了「寶典」內的所有內容,且查詢非常便捷。最後,客戶拿在手裡的不再是堆積成山的手冊,而是一張小小的光碟,這種創新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環保事業做出了貢獻。雖然,華為人在產品創新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麻煩,就像一位開發部門員工說的那樣:「資料部的人整天推動我們改這個,又要我們規範那個,都快『逼瘋』我們了,不過,產品的易用性和質量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們給了客戶很大的『驚喜』。」
根據客觀需要而進行組織結構設計,體現的是一種管理應需而變的思想。但凡是偉大的企業,管理應需而變都是其成功的最重要的法寶。
應需而變使華為在激烈的通信科技競爭中把握住了主動權。一旦出現發展機遇,相應的部門就會迅速出動,捕捉到機遇。這是單個部門或幾個部門的行為,而非公司整體行動,這樣既獲得了成果,又避免了資源浪費。基於市場需要而不斷變化的組織結構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這使得公司在各種環境下都能很好地適應並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