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止水,超凡脫俗之境
2024-10-11 08:03:23
作者: 趙一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盪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
南先生指出,物理上常用的「水平」一詞,便出自《莊子》。「平者,水停之盛也。」水真正平了,停住了,就不流了,有一點傾斜就流了。所謂打坐修道,就是要做到心靜水平。古人所說的定的境界即止水澄波,像水一樣止住不流,清澈見底,但又非死水一潭。所以,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能夠做到晝夜都在止水澄波中,便是道德修養的境界所在。
莊子在這裡很明確地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即效法水平。止心如水,止水澄波,雜念、妄想、喜怒哀樂一切皆空。
有一個人脾氣很暴躁,常常因此得罪別人,而事後又懊惱不已,所以一直想將暴躁的壞脾氣改掉。後來,他決定好好修行,改變自己的脾氣,於是花了許多錢,蓋了一座廟,並且特地找人在廟門口寫上「百忍寺」三個大字。這個人為了顯示自己修行的誠心,每天都站在廟門口,一一向前來參拜的香客說明自己改過向善的心意。香客們聽了他的說明,都十分欽佩他的良苦用心,也紛紛稱讚他改變自己的決心。
這一天,他一如往常站在廟門口,向香客解釋他建造百忍寺的意義時,其中一位年紀大的香客因為不認識字,而向這個修行者詢問牌匾上到底寫了些什麼。修行者回答香客說:「牌匾上寫的三個字是『百忍寺』。」香客沒聽清楚,於是又問了一次。這次,修行者的口氣開始有些不耐煩:「上面寫的是『百忍寺』。」等到香客問第三次時,修行者已經按捺不住,很生氣地回答:「你是聾人啊?跟你說上面寫的是『百忍寺』,你難道聽不懂嗎?」香客聽了,笑著說:「你才不過說了三遍就忍受不了了,還建什麼百忍寺呢?」
心若止水,靜心凝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釋然的極致。
「內保之而外不盪也。」內在永遠保持這個境界,不受外界的影響,不管外界怎樣變化,死生存亡,窮達貧富,你的內心如止水般平衡不流。入世做事難免有喜怒哀樂,但內在修養,要心如止水。個人的內在修為如佛家所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所以道德達到這個境界,才真正地成就了和平。「修」不是修道的修,而是這條長路,這個希望,這個前途之意。內在有了這種道德修養,入世出世,不受萬物的影響,都始終凝定在祥和的境界。
「唯止能止眾止。」只有真達到了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夠停止一切的動相。所以人不能得定,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樣澄清,就永遠沒有智能,永遠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遠不能屬於你自己,你就永遠無法自主,無法了脫生死。所以我們修道要參透生死,要生來死去由自己把握,即生死自在。
佛曰:「靜若止水之心境,脫俗超凡矣。」
一位高僧帶著一個小沙彌出外辦事,途經一條小河的時候,遇上了一位美貌的少婦。因水流湍急,少婦不敢涉水過河,著急萬分。高僧見此情景,二話不說,脫下靴襪,捲起褲腿,背起少婦涉水而過。待少婦遠去之後,仍感面紅耳赤、心驚肉跳的小沙彌忍不住了,問:「師父,您不是常常教導我們,出家人是不可接近女色的嗎?而今你為何破戒,背負少婦過河呢?」高僧坦然笑道:「為師心靜如水也,為何你卻心生波瀾?」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生活就是心靈的修煉場,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瞭然,方是修身養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