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就是能夠把握自己生命的人
2024-10-11 08:02:57
作者: 趙一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
——《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
南先生解釋,「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老子所講的真正的「無為」。莊子提到了「至人」, 「至者,到也」。人要是做人做到了頭,能夠把握自己的生命,即稱之為「至人」。怎樣才能達到「至人」的境界呢?「無我」即忘記自我。道家講「能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才能做到『至人無己』」。
當世上發現了鐵的時候,大樹們就憂慮著未來的命運……它們質問上蒼:「既生樹何生斧,是誰發明了這種惡魔的兇器?」上蒼回答:「如果不是樹提供了斧柄,光是這塊鐵怎能傷害得了你們?」噩運形成的緣起,往往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身。
無我之境,乃至境;忘己之人,乃至人。
一天,山前來了兩個陌生人。年長的仰頭看看山,問路旁的一塊石頭:「石頭,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嗎?」「大概是的。」石頭懶懶地答道。年長的沒再說什麼,就開始往上爬。年輕的對石頭笑了笑,問:「等我回來,你想要我給你帶什麼?」石頭一愣,看著年輕人,說:「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頂,就把那一時刻你最不想要的東西給我,就行了。」
年輕人很奇怪,但也沒多問,就跟著年長的往上爬去。斗轉星移,不知過了多久,年輕人孤獨地走下山來。
石頭連忙問:「你們到山頂了嗎?」
「是的。」
「另一個人呢?」
「他,永遠不會回來了。」
石頭一驚,問:「為什麼?」
「唉,對於一個登山者來說,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戰勝世上最高的山峰,但當他的願望真的實現了,同時也就沒了人生的目標,這就好比一匹好馬折斷了腿,活著與死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
「他……」
「他從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來也要一起跳下去,但我猛然想起答應過你,把我在山頂上最不想要的東西給你,看來那就是我的生命。」
「那你就來陪我吧!」
年輕人在路旁搭了個草房,住了下來。人在山旁,日子過得雖然逍遙自在,卻如白開水般沒有味道。年輕人總愛默默地看著山,在紙上胡亂抹著。久而久之,紙上的線條漸漸清晰起來,輪廓也明朗了。後來,年輕人成了一個畫家,繪畫界宣稱一顆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接著,年輕人又開始了寫作,不久他就以回歸自然的清秀雋永的文風一舉成名。
許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年輕人已經成了老人,當他對著石頭回想往事的時候,他覺得畫畫、寫作其實沒有什麼兩樣。最後,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更高的山並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裡,忘我才能超越。
比「至人」更進一步的是「神人」,從佛學而論,到達八地以上菩薩境界,叫「無功用地」,一切都無所用功了,即達到了老子所說的「無為」。南懷瑾先生通俗地講解:「無論上帝、耶穌還是菩薩,他拯救萬物眾生,人們看不到他的功勞,而他自己也不居功,不需要人跪拜禱告、感激涕零,他認為你應該感謝自己,與他無干。」無功之功是為大功,如同皓日普照天下,又理所當然。真正的「聖人」,不需要「名」,大善無痕,行善不與人知,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聖人。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一個人,如果依照自己生理和心理意識,自己建立一個觀念「而師之」,認為這個才是最高明的,然後根據自己這個高明的觀念解釋一切。那麼,每一個人心裡都有個老師,所以就會誰都看不起誰,因為我有我的高明之處,而且不傳給你。按自己的心態來判斷一切、觀感一切,認為自己就是大師,愚者都是如此。只有倒空了自己,才會發現虛無。《易經》六十四卦中,沒有一卦全好,也無一卦全壞,只有一卦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謙卦。彰化大佛,中間架空,便顯示出佛家空靈、謙抑和慈悲的真意,中空才能包容、接納,猶如鐘鼓,中空以待,方有厚重回響。真正謙虛到了極點,便是佛教的中心課題「無我」,方能真正體現大慈大悲的精神。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著名的禪師,他的一杯茶的故事常常為人所津津樂道並深受啟發。一日,一位大學教授特地來向南隱問禪,南隱以茶水招待,他將茶水注入這個訪客的杯中,杯滿之後他還繼續注入,這位教授眼睜睜地看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終於說道:「已經溢出來了,不要倒了。」南隱意味深長地說:「你的心就像這隻杯子一樣,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滿招損,謙受益」是古聖先賢留給後人的一句可以千年護身的箴言。謙恭有禮、虛懷若谷,好比打開心靈之門,迎來更廣闊、更完美的人生境界。心太滿,什麼東西都進不去;心不滿,才能有足夠的充實空間。放空自我,以平凡之態示人,才是真正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