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道兼備的「大宗師」
2024-10-11 08:02:53
作者: 趙一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
南先生認為,「天之小人,人之君子」指的是做事圓滑高明,但內心不正,道德方面不為人所稱道;「天之君子,人之小人」指的是為人內心方直,但是往往不合於世,不善交際,處世不高明。比如說,孔子道德非常高明,可是做人不高明,看起來到處不合時宜,周遊列國到處不得志,是一個「人之小人,天之君子」。
南先生說,一個真正得道的人應該既是「天之君子」也是「人之君子」, 「聖人之才」與「聖人之道」兼備,這樣方可稱得上「大宗師」。而有「聖人之道」無「聖人之才」的人,處世都是不高明的。
在做人處世這方面,宋朝名相呂端可稱得上一個真正才道兼備的「大宗師」。
呂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開寶年間被授職為參知政事。當時趙普主持中書省,曾經說:我觀察呂公向皇上奏事,得到嘉獎不曾高興,遇到挫折不曾害怕,也不表現在言談話語中,真是宰相的氣度啊!太宗想要用呂端為相,有人說:呂端為人糊塗。太宗說:呂端小事上糊塗,大事上不糊塗。已經屬意呂端。呂端任宰相,謹慎穩重,主抓要領,辦事清平簡約。呂端考慮與寇準同在朝班,而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擔心他內心不平,就奏請皇帝任他為參知政事,和宰相分開日期輪流統領群臣,主持朝政,上朝時,一起登政事堂,太宗聽從了他的建議。當時一般大臣上朝奏對時,大多發表獨特的意見,只有呂端很少有所倡議。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有這樣的事實,加之平時呂端臨朝很少高談闊論,就有些人誤認為呂端是個糊塗人,然而宋太宗卻認為這都是一些小事,呂端只不過是「小事糊塗」罷了,遇到「大事不糊塗」。
李繼遷(西夏之建立者,党項族人,原先依附宋朝,受宋太宗賜姓名為趙保吉)侵擾西部邊境,保安軍奏報,俘獲李母。
宋太宗想殺李母,召寇準(當時是掌軍事的樞密副使)謀議。寇準告退之後,來到相府;呂端心念一動,問寇準:「陛下有告誡先生不要對呂端說嗎?」寇準說:「沒有。」呂端說:「邊界經常發生的事,我不必參與;但如果是軍國大事,我忝為宰相,不可不知。」寇準就告訴他原委。呂端繼續問:「如何處置?」寇準說:「計劃在保安軍北門外處斬李母,藉以警告凶逆的李繼遷。」呂端說:「這麼做並非良策,希望先生把計劃的時間緩一緩,我將入奏。」
呂端入奏太宗:「當年項羽捉到了劉太公,想將他烹殺以警告劉邦,但劉邦說,希望分我一杯羹。想做大事的人常顧不得自己的親眷,何況李繼遷是悖逆、凶暴之輩?陛下今日殺了李母,難道明日李繼遷就會束手就擒?如果不能,殺了李母,只會結怨,並加深對方叛逆的意圖。」太宗說:「既然如此,又該如何呢?」呂端說:「以臣愚見,應將李母安置在延州,派人善加照顧,藉以招徠李繼遷,即使他不願投降,也可以起到牽制他的作用,何況李母生死大權終究是在我方手裡。」太宗很高興地說:「如果不是你,就幾乎誤了大事。」就採用了呂端的計策。
李母后來病死在延州,而李繼遷則在不久之後,因出攻吐蕃中箭死亡(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他的兒子隨即歸順,這是呂端的功勞。
呂端在危急時刻也體現了自己「大事不糊塗」的本色。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呂端每天都陪同皇太子(宋真宗)入侍,探問病情。當時,宦官王繼恩暗中勾結參知政事(副相)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掌御林軍)李繼勛、知制誥(草擬詔書)胡旦,圖謀擁立楚王趙元佐(太宗長子,曾縱火焚宮,被廢居不出)。
太宗一駕崩,李皇后隨即派王繼恩來召見呂端,呂端怕局勢生變,就將王繼恩鎖入房內,再派人嚴加看守,然後入宮。皇后說:「陛下業已駕崩。立嗣以長才順乎傳統,如今應當如何呢?」呂端說:「先帝生前冊立太子,正是為了今日,如今先帝剛駕崩,怎可違命而有不同的意見呢?」說完,就奉太子到了福寧宮。
真宗剛登基,垂簾端坐於殿上接見群臣。呂端這時立在殿下,不肯下拜,先請求捲簾,然後登上殿階察看,確認是真宗本人之後,才走下殿階,率領群臣叩頭跪拜,高呼萬歲。
接著,又將李繼勛等或外派,或貶官,或流放。
人生總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事情。在這些事情中,總有一些是重要的,一些是不太重要的。如果不能分辨大事小事,什麼事都一樣用心,別人會說你是一個死心眼兒,不會討巧。如果你知道事情重要卻不拿出行動來認真對待,別人會說你是一個糊塗蟲。
可以時常糊塗的是一介凡夫,追求難得糊塗的是智者,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才是一個得道的大宗師。這就是莊子提倡的「糊塗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