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無痕

2024-10-11 08:02:47 作者: 趙一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善事是一個人應該做的,並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你在做善事才這樣;世上沒有一個絕對的善人,每個人的私生活中總有「不善」的地方,但是做壞事不會達到犯法的邊緣。這就是說善惡之間恰到好處,一個人不好也不壞。

  南先生說,這兩句話表面上看著消極、逃避,對人生處世非常滑頭,實際上卻包含著更加積極的意義。「為善無近名」,說的是做好事並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如果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為了做好事的名聲,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善事。「為惡無近刑」,更不是鼓勵我們去做壞事。

  在這裡,南先生引證孔子的思想來論證這一點。孔子提倡「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做人做事不超過道德的原則範圍,小地方有時也可以馬虎一點。實際上,孔子是講道德的大原則絕對不能違反,小地方不是叫你可以違反,而是要慎重考慮,小過錯也不能犯。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南先生還提到了《聊齋志異》里的一個小故事:一個讀書人做夢去參加考試,主考官是關公。關公發下題目,他一揮而就,其中卷子裡有幾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讀書人認為,一個人有心去做好事,表現給別人看,或表現給鬼神看,雖然是好事,也沒有什麼值得獎勵的;又例如一個人在扔掉一把不好用的舊刀時不幸傷了人,他並沒有存心要傷害對方,雖然是一件壞事,也不該處罰。關公當場閱卷,拍案叫好。這個故事說的就是「為善無近名」的道理。總而言之,莊子提倡的是人生行為要做到至善,至善無痕。這對我們在做人行事方面不無啟示。

  一個小鎮上有一家菜攤,平時顧客不多,因為這裡的人都比較窮,買不起菜。不過,經常有些窮人家的孩子來這裡轉悠。雖然他們只是玩兒,可店主還是像對待大人一樣與他們打招呼:「孩子,今天還好吧?」

  「我很好,謝謝。老闆,這些馬鈴薯看起來真不錯。」

  「可不是嘛!你媽媽身體怎麼樣?」

  「還好,一直在好轉。」

  「那就好。你想要點什麼嗎?」

  「不,先生。我只是覺得你的馬鈴薯真新鮮!」

  「你要帶點兒回家嗎?」

  「不,先生。我沒錢買。」

  「用東西交換也可以呀!」

  「哦……我只有幾顆贏來的玻璃球。」

  「真的嗎?讓我看看。」

  「給,你看。這是最好的。」

  「看得出來。嗯,只不過這是個藍色的,我想要個紅色的。你家裡有紅色的嗎?」

  「應該有吧!」

  「這樣,你先把這袋馬鈴薯帶回家,下次來的時候讓我看看那個紅色玻璃球。」

  「一定。謝謝你,老闆。」

  每次店主和這些小顧客交談時,店主太太就會默默地站在一旁,面帶微笑地看著他們。她熟悉這種遊戲,也理解丈夫所做的一切。

  鎮上很多貧困的人家沒有錢買菜,也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可以交換。為了幫助他們,他就這樣假裝著和孩子為一個玻璃球討價還價。就像剛才的這個孩子,這次他有一個藍色的玻璃球,可是店主想要紅色的;下次他一準兒會帶著紅色玻璃球來,到時候店主又會讓他再換個綠色或橘紅色的。當然打發他回家的時候,一定會讓他捎上一袋子上好的蔬菜。

  許多年過去了,店主因病去世。鎮上所有的人都去向他的遺體告別,包括以前那些和他交換東西的孩子。他們都已經成了社會上的成功人士。

  店主太太站在丈夫的靈柩前。小伙子們走上前去,逐一擁抱她,親吻她的面頰,和她小聲地說幾句話。然後,她淚眼蒙蒙地目視他們在靈柩前停留,看著他們把自己溫暖的手放在店主冰冷蒼白的手上。

  我們很難估量做善事對一個人生命價值的影響。做善事並不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生命需要我們做的是敞開心扉愛他人,真誠地愛他人,寬慰失意的人,安撫受傷的人,激勵沮喪的人,至善無痕,讓施與心就像玫瑰花一樣散發芬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