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容易出世難
2024-10-11 08:01:57
作者: 趙一
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廣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
——《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
南懷瑾先生認為,這段話寫了「真人」的為人處世。
「真人」對於人生是樂觀的,雖然站在最高的位置,也有很大的成就,但不是被欲望驅使去做的,是為了天下,「不得已而為之」。因此,南先生說,「真人」雖然對社會貢獻了一切,卻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別人的感恩戴德。「與乎止我德也」,與你共同做事,到了相當的程度就停止了,因為不能再幫助下去了,在合適的時機就全身而退。
許多人就是沒有「真人」的態度,而陷入富貴名利中,最終落得個「蜚(飛)鳥盡,良弓藏」的境遇。華麗落幕後,在歷史的舞台上做到全身而退的人中,范蠡算是成功的一個,雖然他的「入世」不一定是心懷天下「不得已而為之」,但「出世」的確是適可而止。
范蠡青年時和宛令文種入越後,深得越王重用,先任大夫後為重要謀臣,文種為相。越王兵敗,文種守國,范蠡隨勾踐入吳為質。兩年中,范蠡為勾踐備受屈辱,忠心耿耿,出謀劃策使勾踐化險為夷,獲釋返回後,與文種同心協力為越國共謀良策,幫助越國逐漸走向強盛。范蠡訓練兵將,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奮鬥,把國家建設得強盛起來滅了吳國,吳王夫差自殺,報了會稽之恥,越國成了中原霸主。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只能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於是向越王請辭。勾踐不允,范蠡即攜帶重寶乘舟浮海入齊,一去不返。
「真人」處世,看透一切,無欲無求,施與是理所當然,放棄是時機所至,越是不為名心驅使,越能從容應對一切。「廣乎其似世也」,他處世的態度很莊重,做法很嚴厲。「似世也」,不是為自己,是為了世俗的需要而這樣做。「謷乎其未可制也」,傲慢到別人完全看不出傲慢,其實也是絕對的謙虛。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特立獨行,不屬於哪一個範圍。真人為人處世表面上看起來很固執,其實是已經完全了解了世界與人生,「悗乎忘其言也」,不著書立說,別人也能感受到「忘言之道」。
有一位得道高僧,總是穿得整整齊齊,拿著醫藥箱,前往最髒亂貧困的地方,為那裡的病人洗膿、換藥,然後髒兮兮地回山門。他也總是親自去化緣,但是左手化來的錢,右手就救助了可憐人。他很少待在禪院,禪院也不曾擴建,但是他的信眾愈來愈多,大家跟著他上山、下海,到最偏遠的山村和漁港。他說:「我的師父還在世的時候,曾教導我什麼叫完美,其實,完美就是求這世界完美;師父也告訴我什麼是潔癖,潔癖就是幫助每個不潔的人,使他潔淨;師父還點化我,什麼是化緣,化緣就是使人們的手能牽手,彼此幫助,使眾生結善緣。」最後,高僧說:「至於什麼是禪院,禪院不見得要在山林,而應該在人間。南北西東,皆是我弘法的所在;天地之間,就是我的禪院。」
人總要在現實中做些什麼,真正的隱者能有幾人?走進容易,脫身難,完成生活賦予你的使命,在適當的時機退去,也不失為真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