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和幸福是反比關係

2024-10-11 08:01:51 作者: 趙一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

  小鳥生活在森林裡,有一根樹枝讓它立足就很高興了,覺得整個天地都是屬於自己的,非常自由自在;口渴的鼴鼠去河邊喝水,它只要求喝一點點水就滿足了。南先生說,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境界,只要自己覺得滿足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再去貪求其他多餘的東西。知足才能常樂。

  托爾斯泰說過,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他給身邊的人講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小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你清早從這裡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只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拼命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財物,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沒有一樣是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些東西不過是暫時寄託於你,有的讓你暫時使用,有的讓你暫時保管而已,到了最後,物歸何主,都未可知。南先生認為,智者則把這些財富統統視為身外之物。如果過分索求,只能成為你人生的一種負擔,而它帶給你的只有痛苦和對幸福快樂的無從把握。

  知足常樂是一種看待事物的心情。《禮記·大學》曰:「止於至善」,是說人應該懂得如何努力而達到最理想的境地,還要懂得自己該處於什麼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樂,知前樂後,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鬆自我。知足常樂,才不至於迷失方向,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弄得心力交瘁。

  皮克是地球上最快樂的叫花子。「我為什麼不快樂呢?我每天都能討到填飽肚子的食物,有時甚至還能討到一截兒香腸;我每天還有這座破廟可以擋風遮雨;我不為其他的人做工,我是自己的上帝。我為什麼不快樂呢?」皮克這樣回答那些羨慕他的人。

  可是有一天,皮克臉上的快樂突然消失了。那是因為皮克在回破廟的路上撿到一袋金幣,準確地說是99枚金幣。

  其實撿到金幣的那個晚上,皮克是最快樂的。「我可以不做叫花子了,我有了99枚金幣,這夠我吃一輩子啊!99枚,我得再數數……」皮克怕這是一個夢,他不敢睡覺,直到第二天太陽出來時他才相信這是真的。

  第二天,皮克很晚也沒有走出破廟,他要把這99枚金幣藏好,這真的需要費一番功夫。「這錢不能花,我得攢著。我要是擁有100枚金幣就好了。我要有100枚金幣。」從來沒有什麼理想的皮克,現在開始有了理想。他還需要一枚金幣,這對一個叫花子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遠大的理想。

  

  晌午皮克才出去討飯,不!他開始討錢,一分一分地。中午他很餓,他只討了一點兒剩飯。下午,他很早就「收工」了,他得用更多的時間守著他的金幣。

  「還差97分。」晚上,他反覆數著他的金幣,並逐漸忘記了飢餓。一連幾天,皮克都這樣度過。這樣過日子的皮克就再也沒有吃飽過,同時也沒有快樂過。

  討飯越來越難。難的原因是別人願給剩飯而不願給錢,還因為皮克用來討飯的時間越來越少,當然也因為他不快樂了,別人也不願再施捨給他了。

  「皮克,你為什麼不快樂了?」「咱是叫花子,有什麼可快樂的!」

  皮克越來越憂鬱,越來越苦悶,也越來越瘦弱了。終於有一天,皮克病倒了。這一病皮克就幾天也沒有起來。這幾天,皮克就想著一件事:還差16分就100枚金幣了。

  「皮克,你沒有收到我的金幣嗎?」突然,一個富商找到破廟裡生命垂危的皮克。

  「什麼?」皮克驚問。

  「皮克,你的快樂,是你的快樂救過我。三年前,我在一次買賣中賠盡了家產。我正準備自殺,我見到了快樂的你,我明白了身無分文的人也能快樂地生活。後來,我就東山再起了,賺了很多錢。那一次,我帶著99枚金幣出來遊玩,見到你,就把錢丟到了你要走的路上。可是,你現在為什麼還做叫花子呢?為什麼不快樂呢?生了病為什麼不拿錢去看醫生呢?」

  「我想擁有100枚金幣。還差16分,就差16分。」

  富商從腰裡取出一枚金幣給他。皮克接過錢,把錢裝進袋子裡,然後又全部倒出來,很細心地數,他終於有100枚金幣了,對了還有84分。皮克笑了,然後就昏倒了。

  這時,一個游僧路過這裡,見到昏倒的皮克,向富商問明了情況,便說:「這下完了!」「怎麼了?」

  「因為他有了99枚金幣的時候,就會希望有100枚金幣。這就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貪慾,貪慾趕走了他的快樂。你要救他,就得向他索回那99枚金幣,這樣他或許有救。現在,你反倒滿足了他的欲望,重病的他就失去了支撐下去的動力了。你開始時給他99枚金幣,使世界上少了一個天使;你又給他一枚金幣,這就使世界上少了一個生命。」

  富商試了試皮克的鼻息,皮克果然再不會快樂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它形象地表明了人的欲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想要真正享受人生的樂趣,就需要一顆知足常樂的心。

  古人的「布衣桑飯,可樂終身」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典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中蘊含著諸葛亮知足常樂的清高雅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盡顯陶淵明知足常樂的悠然;沈復所言「老天待我至為厚矣」表達著知足常樂的真情實感。更多的時候,知足常樂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

  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面對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裡,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過不去的河,他們會為自己尋找合適的台階,而絕不會庸人自擾;知足是一種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者的眼裡,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在他們的天平上,沒有比知足更易求的心理平衡了。

  知足是一種處世態度,常樂是一種釋然的情懷。這種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寧靜與溫馨,對於風雨兼程的我們來說是一個避風的港口。知足常樂,人生會多一份從容,多一些達觀。

  知足常樂,做一隻容易滿足的「鼴鼠」,幸福從今天開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