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另類解讀
2024-10-11 07:51:28
作者: 趙一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真是道盡古今繁華與平淡。人生確實如此,無論曾經有多少輝煌,也只如曇花一現,花終究要落,人也終究要老去。正如東坡先生另一首詞所云:「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齊宣王在向孟子談自己天下歸心的大欲望時,孟子以「緣木求魚」作為回答。南懷瑾先生講解孟子,提到緣木求魚,同時聯想到另一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雖說其與緣木求魚不同,意在鼓勵別人,但是南懷瑾先生卻另闢蹊徑,挖掘出這句話的另一層含義,百尺竿頭,如果再進一步,豈不是要落空了?所以先生認為,這句話是勉勵人,要由崇高歸於平淡,也就是《中庸》所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一個人的人生,在絢爛之後,要歸於平淡。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淡泊以明志」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淡泊非真的平淡,是絢爛之後對人生的領悟。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既是才華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他是一位「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人,所創作的《送別》,歷經幾十年傳唱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他有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著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
1918年,在其藝術事業處於巔峰時,他卻剃度出家,從此遁入空門。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趙朴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說:「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弘一法師在他藝術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決意埋名遁世,過起芒鞋藜杖的艱苦生活,他是中國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弘一法師遁入佛門雖有其自身的緣由,但是他能夠拋卻從前榮華富貴,隻身歸隱,說明他深知盛極而衰的道理。
急流勇退是人生的智慧,而中國歷史上諸多功成身退的故事,則體現出了對世道人心的透徹理解,從而使自己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全身而退,保全自己。
張良是漢室三傑之首。他以總攬全局的戰略眼光和決勝千里的超人智慧,為建立強大的漢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一代文學家蘇軾在其《留侯論》中稱頌他有「蓋世之才」。但他在漢朝建立以後,並沒有擔任什麼具體的顯官要職。
劉邦滅了項羽稱帝後大封功臣,劉邦稱:「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劉邦叫張良選擇有三萬戶的齊地作為封地,張良婉言謝絕,他對劉邦說:「我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失敗,逃到下邳來避難,最早和您相識於留,我對那座小城難以忘懷,您實在要封就封我做留侯吧!劉邦「乃封良為留侯」。因此,張良被稱為留侯。
留是座小城,只有萬戶。張良自述心志說:「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赤松子是神話傳說中的「仙人」,他要跟隨赤松子求「仙」去了。
而他也因此巧妙避禍,沒被劉邦和呂后殺掉,得以善終。
只有經歷了人生風雨,才能悟出人生的淡味,因為人生之所以要平淡,是因為有了先前的絢爛。絢爛至極過後的平淡不是平庸,也非淡而無味,而是素淨質樸,寧靜深沉,是深邃的執著,是內心的祥和,是深入的淡定,是物我兩忘的境界。作為做人的一種準則和風格,它是對人生的深層領悟,是人生境界的極致。
心靈淡然若水,人生便如入自由之境,輕盈飄逸。正所謂:「人生本如此,鹹淡兩由之。」在平淡中,我們生長在大千世界上,生活在芸芸眾生中,攝取日月精華、天地雨露,達到與環境的和諧,淡入淡出,物我兩忘。
平淡,是有取有棄、有收有放、有失有得。我們應該抱有這樣的人生態度,積極面對生活、努力進取,只是要在內心深處為自己保留一份超脫,一份淡然。
完整的生命,當如夏花般絢爛,若秋葉般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