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氣度決定人生 養浩然正氣,做上品聖人
2024-10-11 07:51:08
作者: 趙一
自古做人難,做一個有一身浩然正氣的人更難,因為這是一個需要自我修行的過程。《菜根譚》中有語:「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南懷瑾先生認為,對於養氣修心的功夫,能夠修到純粹精湛的,非孟子莫屬。
儒家思想中關於人的修養有「內聖外王」之說,孟子就此修養之道,指出「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孟子首先說明養氣修心之道,雖愛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專一修養,只能算是「但知有此一善」而已。必須要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驗,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說有了證驗的信息。由此再進而「充實之謂美」,直到「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才算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成功。
修身養性,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克服自身缺點、不斷進步的過程。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下一番苦功,怎能練就金玉人格。要想達到大境界,必須在修身養性上下苦功,時時拂拭心靈,處處反思行為,莫讓靈魂蒙塵。
趙概是宋朝南京虞城人,曾與歐陽修同在館閣任職。趙概性情敦厚持重,沉默寡言,歐陽修很看不起他。歐陽修任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令)之職後,以趙概沒有文採為由,將其貶官為天章閣待制。趙概清靜淡泊,對此並不計較。
後來,歐陽修的外甥女與人淫亂,忌恨歐陽修的人借題發揮,以此事來誣衊他。皇帝震怒,沒人敢為歐陽修辯護,只有趙概為歐陽修上書,說:「歐陽修因文才出眾才成為皇上的近臣,皇上不能隨便聽信讒言,輕易誣衊他。」有人問趙概:「你與歐陽修之間不是有嫌隙嗎?」趙概說:「以私廢公,我不能做這種事。」
最終,皇帝並沒有聽趙概的話,歐陽修仍舊被貶官滁州。趙概後來執掌蘇州,接著又辭官守喪,守喪期滿後,被授職翰林學士,他再次上書,要求先為歐陽修恢復官職。
雖然趙概的請求沒有被朝廷採納,但當時的人們都非常讚賞趙概寬厚大度、不計私怨的品行。歐陽修也認識到了趙概的德高望重,對其非常佩服,兩人從此成為莫逆之交。
趙概的品德如此高尚,得益於他平時能夠克己修身。為了嚴格要求自己,他曾準備兩個瓶子:如果起了善念或做了好事,就把一粒黃豆投入一個瓶子中;如果起了惡念或做了不好的事,就把一粒黑豆投入另一個瓶子中。剛開始的時候,黑豆往往比黃豆多。後來,隨著趙概對自己的磨礪,時時內省,努力克制自己,改過遷善,瓶子中的黃豆漸漸多了,黑豆也隨之減少,趙概終於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趙概通過有意識地修行,從而達到令身邊人稱頌的境界,這就是在自己身上起到效驗的階段。按照南懷瑾先生的說法,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是善養浩然正氣。何為浩然正氣?其實就是至大至剛的昂揚正氣,是以天下為己任、擔當道義、無所畏懼的勇氣,是君子挺立於天地之間、無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氣,這三氣構成了浩然正氣。這種浩然正氣體現出一種偉大的人格之美。中國歷史上具有一身浩然正氣的英雄有很多,文天祥就是其中一個。
文天祥本來是個文官,但為了反抗元人的入侵,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那時元朝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用自己的家產招募到三萬壯士,組成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朝大軍人那麼多,你只有這些人,不是虎羊相拼嗎?」文天祥則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令我心痛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但是也要為國盡力!」
後來,南宋的統治者投降了蒙古,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依然要全力搶救啊!」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名垂千古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此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人的多次勸降,最終慷慨就義。
文天祥以身殉國,表現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傲然品格,終於如其詩中所說,一片丹心照汗青,從此,中國歷史上多了一位可以大書特書的「善養浩然正氣」的英雄。
浩然正氣是人的精神「脊樑」,是抵禦歪風邪氣的「屏障」。正氣長存,則邪氣卻步、陰霾不侵;正氣長存,則清風浩蕩,乾坤朗朗。要保持浩然正氣,就必須「日三省吾身」,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時時處處以激濁揚清、弘揚正氣為己任,使正氣日盛,邪氣漸消,引領整個社會不斷走向正義和文明。這才是君子之道。
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雲煙,只有精神長存世間。修身養性,做上品人,一生以培養浩然正氣為目標,也許下一位聖人就在這種修養的過程中,漸漸浮出歷史的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