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的識人方法:聽其言而觀其行
2024-10-11 07:50:44
作者: 趙一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看來孟老夫子不僅是一位不懈地推行仁義的思想家,還是一位識人高手。他給梁惠王的兒子襄王下的評語是:不像人君。一語切中要害。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知人知面不知心,自古識人難。南懷瑾先生也承認這一點,因此他講到鑑識人品的時候,認為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看他內在的品德修養,是一件很難的事。
雖然難,還是要去體味,畢竟識人是與人交往的基礎。只有在對一個人的性格品質有所了解的情況下,才能決定與其相處的模式以及關係的遠近。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或謀之有道;而道相同者則引為知己,這些都需要從識人開始。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一起在一片幽靜的樹林裡散步。
柏拉圖對老師說:「東格拉底這人很不好!」
蘇格拉底問:「為什麼這麼說?」
柏拉圖說:「他經常挑剔您的學說,並且不喜歡您的扁鼻子。」
蘇格拉底笑了笑,緩緩地說:「可我倒覺得他這人很不錯。」
柏拉圖很迷惑地問:「您怎麼會這樣認為呢?」
蘇格拉底說:「他對他的母親很孝順,照顧得非常周到;他對他的老師十分尊敬,從來沒有對老師有不恭敬的行為;他對朋友很真誠,常常當面指出別人的缺點,幫忙改正;他對孩子很友善,經常和孩子們在一起做遊戲;他對窮人非常富有同情心,我曾經親眼看見他搜出身上最後一個銅板,放進了乞丐的帽子裡……」
「但是,他對您卻不那麼尊敬!」柏拉圖說。
「孩子,問題就在這裡。」蘇格拉底撫摸著柏拉圖的肩頭,慈愛地說,「一個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待別人,常常會把人看錯。所以,我看人,從來不看他對我如何,而看他對待別人如何。」
蘇格拉底的話非常有道理,想要客觀地認識一個人,不能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因為這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其中考慮,很有可能失之偏頗。
識人不同於相人。識人是經由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與言論以鑑識其品德與才能,而相人則是觀察一個人的相貌與體徵以判定其一生的吉凶禍福。兩者小同而大異。
清朝名臣曾國藩指派李鴻章訓練淮軍時,李鴻章舉薦了三個人,希望曾國藩能授以官職。當李鴻章帶著三人來見曾國藩的時候,他剛好飯後出外散步,李鴻章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則進入室內。
曾國藩散步回來,李鴻章請曾國藩傳見三人。曾國藩擺擺手,說不用再召見了,並對李鴻章說:「站在右邊的是個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後勤補給工作;站在中間的是個陽奉陰違的人,只能給他無足輕重的工作;站在左邊的人是個上上之才,應予重用。」
李鴻章驚問道:「您是如何看出來的?」
曾國藩笑答:「剛才我散步回來,走過三人身旁時,右邊那人垂首不敢仰視,可見他恭謹厚重,故可委派補給工作;中間那人表面上畢恭畢敬,但我一走過,他立刻左顧右盼,可見他不夠本分,故不可用;左邊那人始終挺直站立,雙目正視,不亢不卑,乃大將之才。」
曾國藩說的這位「大將之才」就是後來擔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
曾國藩這種經由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以鑑識其品德與才能的方法就是識人,而非相人。「聽其言而觀其行」,這是孔子告訴我們的簡易有效的識人方法。
南懷瑾先生說,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氣度,有優良的品質。而看人的氣度是好是壞,如同鑑定東西的品質是好是壞,從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樣,從人的言談舉止之間,即可看出此人的氣質如何,只是需要一雙慧眼和一點心思。
確實如此,鑑識人,見其氣度,即使是從言談舉止中有了認識,也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個性。南懷瑾先生講到這裡時,引用了荀悅《申鑒》中的一段討論個性的話,並進行了精彩的解釋,可算是對人正反性格的一個全面而精闢的概括。
「人之性,有山峙淵渟者,患在不通。」一個穩如山嶽、太持重的人,做起事來往往不能通達權宜。「嚴剛貶絕者,患在傷士。」處世太嚴謹剛烈、除惡務盡的人,往往會因小的漏失而毀了人才。「廣大闊盪者,患在無檢。」過分寬大的人,遇事又往往不知檢點,流於怠惰簡慢,馬馬虎虎。「和順恭慎者,患在少斷。」對人客客氣氣,內心又特別小心謹慎的人,在緊急情況下,在關鍵時候,則沒有當機立斷的魄力。「端愨清潔者,患在拘狹。」做人方方正正、絲毫不苟取的人,又有拘拘縮縮、施展不開的缺點。「辯通有辭者,患在多言。」有口才的人,則常犯話多的毛病,言多必失。「安舒沉重者,患在後世。」安於現實的人,一定不會亂來,但他往往是跟不上時代的落伍者。「好古守經者,患在不變。」尊重傳統、守禮守常的,又往往會食古不化,死守著古老的教條,於是就難有進步。「勇毅果敢者,患在險害。」所謂有衝勁、有幹勁的人,在相反的一面,又是容易造成危險的禍害。
人無完人,識人要識其本質,還要注意其優點和缺點,既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又可從容地與之交往,一舉兩得。
人具有交往的天性,希望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規避陷阱,遊刃有餘,而且都想在人生中交到益友,邂逅知己,這一切當從識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