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命運的咽喉,舞出精彩的人生
2024-10-11 07:50:24
作者: 趙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當年漁父的一首《滄浪歌》,雖隔了千年,音猶在耳。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即一個人無論身處清世還是濁世,都要剛直進取,要有豁達的心胸。
南懷瑾先生感慨孟子的遭遇,卻贊同其雖生不逢時,鬱郁不得志,但始終為人倫正義、為傳統文化的道德政治奔走呼號的品格。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將自己的人生價值發揮到了極致。直至老之將至,坦然面對自己的失敗,傳道授業,著書立說,就如寒梅般,在冰雪中怒放。
這就是一個生不逢時之人的典範。雖然大家都說上天是公平的,但這也只是自我安慰,上天不會眷顧每個人,而命運無常才是真。因此,與其將人生寄託於上天的安排,不如把握在自己的手裡,無論是生逢其時,還是生不逢時,都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與其抗爭到底,絕不輕易言敗,絕不妥協。
因為妥協就是生命的枯萎,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公元前340年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里,他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26歲便升至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官至左徒時,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暗中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楚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用計使楚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最終被放逐到江南,鬱郁不得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好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認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憤然跳進滾滾江水中,一生思想與抱負付諸東流,從此只有魚兒與他做伴。其實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確實有些不值得。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就應該傲然面對,做自己能做的,豈不更好!
杜甫是中國文壇一座難以攀登的高峰,他用自己的一生譜寫了一部悲壯的歷史。當強大的大唐帝國逐漸走向衰弱的時候,他成了人間苦難的首席歌者,唱出了歷經動亂後的悲涼之音。
作為一個胸懷大志的才子,杜甫可謂生不逢時。「安史之亂」的浩劫,打破了唐王朝繁華盛世的局面,也打碎了杜甫心中的美好藍圖,從此他走上了一條與殘酷現實抗爭的荊棘之路。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而無所作為,他的理想之火不滅;遭受幼子餓死之痛,一家老小甚至淪為難民,他也沒有放棄信念;被叛軍俘虜,淪為階下囚,他依然對國家忠心耿耿。直到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在一個非常寒冷的冬日,一葉行在潭州到岳陽江面上的孤舟,帶走了詩人59歲的生命。
作為一位歷經磨難的詩人,杜甫一生漂泊,他遊歷了國家的大好河山,也看盡了百姓生活中的痛苦,從而寫出了「三吏」「三別」這樣憂國憂民、膾炙人口的詩篇。
杜甫雖生不逢時,卻依然故我地心憂天下,為天下蒼生奔走。他這種身在饑寒之中而心憂天下的可貴品質是貫穿其一生的,而這種至高至潔的偉大人格令人感動,正是:「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因此,只要思想高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使曲高和寡又何妨?不能「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千秋思念,為萬世傳頌,也要活他個虎虎生威、有滋有味,這才不白活一回。
語我世人,即使生不逢時,也不必嘆息,堅持本色精神,讓生命舞蹈,舞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遠處,一首《怒放的生命》悠悠傳來,似一聲蟄音,驚醒一冬的噩夢:
「曾經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經多少次折斷過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飛翔在遼闊天空,就像穿行在無邊的曠野,擁有掙脫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