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眼睛看到之處就是能夠達到的地方 從「士無恆產有恆心」到「有恆產者有恆心」
2024-10-11 07:50:14
作者: 趙一
《孟子·梁惠王》有云:「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意思是說假使一個人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而對一種道德原則能夠專心一致地奉行下去,中途並不因窮困而改變他的節操,不見異思遷,只有那些品德好、有修養、有學問的人才做得到。普通的人,一定要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之後,才可能奉公守法。
南懷瑾先生很贊同「有恆產者有恆心」這句千古名言。何謂恆產?其實就是私有財產,中國自古以來並沒有太多關於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概念,畢竟在封建社會,百姓的命運並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沒有一部法律明確地來保護他們的財產權利。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王家福曾提出這樣的觀點: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只講所有制,不講所有權,沒有物權法,結果造成國家長期處於財富匱乏的狀態,造成很多財產被摧毀,共產風不斷出現,人民的生活也深受影響。
針對這種情況,我國制定並頒布了《物權法》,這是一部同每一個中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法律,它意味著在中國終於有一部專門的法律,其核心內容就是旗幟鮮明地保護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私有財產在中國終於有了一個明確的身份,而且在民事法律關係中,它將同國家、同公有財產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究竟什麼是物權,先來看一個故事。
1866年10月13日,普魯士王國(德國的前身)的國王威廉一世興高采烈地來到了波茨坦行宮。當日,他在對奧地利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從維也納凱旋。威廉一世登上了波茨坦行宮的頂樓,欣賞周圍美麗的風景。突然,他看見了一座破舊的風車磨坊高高聳立,和豪華行宮以及周圍的景致十分不協調,甚至可以說是大殺風景。威廉一世命人把磨坊買下來,立即拆掉。磨坊主是個老頭,說磨坊是他祖上傳下來的,世代靠它為生,給多少錢也不賣。威廉一世一怒之下派宮廷衛隊拆掉了磨坊。
威廉一世的行為激怒了磨坊附近的百姓。他們集合起來,來到了柏林最高法院的門外,高呼要狀告國王。磨坊主老頭也鄭重地向最高法院呈遞了一份史無前例的起訴書:原告人是一個磨坊主,被告人是國王!
這件事轟動了整個歐洲。在柏林最高法院開庭那天,威廉一世拒不出庭,也沒有派代表來應訴。旁聽席上擠滿了人,審判照常進行。最後法官做出判決,威廉一世因擅用王權侵犯了原告的財產權利而敗訴,必須將磨坊恢復原狀並賠償各項損失。威廉一世接到判決書後,迫於壓力,不得不向法律低頭。一座嶄新的磨坊又聳立在原地,磨坊主老頭也得到了賠償金。
這就是物權,18世紀時,時任英國首相的威廉·皮特說出了一句至今仍廣為流傳的話:即使是最窮的人,在他的草棚里也敢於對抗國王的權威。風可以刮進房子,雨可以淋濕屋子,國王卻不可以隨意踏進。可見物權的重要性和神聖性!
《物權法》是各國民法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公民安全感」即來源於法律對個人財產的承認和保護。它是「確立人之恆產、樹立人之恆心」的法律,是給予市場各個經濟參與體平等保護的法律,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個人財產。
現代發達國家的成功已經證明,一個強大而穩定的國家,需要有強大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基本標誌就是要有恆產,也就是要保證私有財產的神聖不可侵犯。中國物權制度的確立,正體現了「有恆產者有恆心」的道理,它必將調動起民眾創造財富、愛護財富、積累財富的熱情,最終也必將大大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因此,《物權法》的頒布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福音。
如今,恰逢和平穩定之日,倉廩實而衣食足,《物權法》的頒布恰逢其時,它開啟的這個「有恆產」的時代,必將使百姓在一個平等而安全的環境下,辛勤創業,努力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