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2024-10-11 07:50:08
作者: 趙一
南懷瑾先生懷仁慈心,感慨戰國時期各國百姓生活得水深火熱,從而分析其原因,指出當時各國之所以走富國強兵的道路,大多都是為了雪恥強國。這是戰國時代各國間共同的情況,相當於個人的冤冤相報。在循環報復的思想下,綿延了幾百年的戰亂苦了幾代百姓。
確實,在孟子游於魏國時,正值梁惠王「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梁惠王心中所想的就是富國強兵,以雪前恥,根本不去理會孟子「仁者無敵」的主張。這可以說是戰國時代各種戰亂四起的原因之一。
國家間因仇恨、因「睚眥必報」而兵戎相見,最後受傷害的是百姓。而個人冤冤相報既傷人又害己。
東漢時期,蘇不韋的父親蘇謙曾做過司隸校尉。另一個官員李皓和蘇謙素有嫌隙,因此懷著私憤把蘇謙判了死刑。當時,蘇不韋只有18歲,他把父親的靈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親藏匿在武都山里,自己改名換姓,用家財招募刺客,準備刺殺李皓,以報殺父之仇,但刺殺一直沒有成功。很久以後,李皓升為大司農。
蘇不韋暗中帶人在大司農官署的北牆下開始挖洞,夜裡挖,白天則躲藏起來。一個多月後,終於把洞挖到了李皓的寢室下。一天,蘇不韋和他的同夥從李皓的床底下沖了出來,恰巧李皓出去了,於是殺了他的妻妾和兒子,留下一封信就離去了。李皓回房後,看到這個場面大吃一驚,以後他每天都在室內布置許多荊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蘇不韋知道李皓已有準備,殺死他已不可能,於是就挖了李家的墳,取了李皓父親的頭拿到集市上去示眾。李皓聽說此事後,心如刀絞,又氣又恨,卻不敢聲張,沒過多久就吐血而死。
蘇不韋的一生都生活在仇恨之中,為報仇竭盡心力。李皓只因一點兒私人恩怨,就置人於死地,結果招致老婆孩子被殺,死了的父親也跟著受辱,自己最終氣憤而死,被天下人恥笑,真是愚蠢至極。冤冤相報就是如此,仇恨雙方都得不到好處,這是一種「雙輸」的行為。因此何不將「冤冤相報何時了」變成「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雙贏,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仇恨呢?
通慧禪師年幼時,有一次去井邊打水,恰好碰到一個賣魚人。一條魚不慎跌入他端水的盆中,他順手將魚撈起,扔到地上摔死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三十年後的某一天,早已做了住持的通慧對弟子說:「三十年前的一樁公案今天應該了結了!」弟子不明白住持的意思,垂手靜聽下文,可是只見通慧禪師逕自閉目打坐,不再言語。
當時,有個統兵張浚是個虔誠向佛的居士,恰好這天帶兵路過通慧禪師所住的寺前,剎那間性情大變,暴怒異常,手持弓箭闖入法堂,對通慧禪師怒目而視。
通慧禪師笑道:「我已經等你很久了。」
張浚問道:「我與禪師素不相識,今日一見,為何心中如此憤恨,直欲置你於死地而後快。究竟是什麼原因,還請禪師明示。」
通慧禪師便如實講述了自己在三十年前無心摔死一條魚的往事。
張浚聽後大悟,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不若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說完便站著往生(佛家指死後去西方極樂世界,亦即「立地成佛」之意)了。
通慧禪師見張浚已往生,便取出紙筆寫道:「三十三年飄蕩,做了幾番模樣。誰知今日相逢,卻是在前變障。」寫完,也於座上往生了。
拋卻心中仇恨,這既是寬恕了別人,也是原諒了自己。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消滅敵人最好的辦法是把他們變成自己的朋友。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你大可不必將它們看得太嚴重,動輒上升到仇恨的地步。多一些寬容,多一份愛心,你的生活會多一點溫暖,多一縷陽光。當你用寬容換來內心的豁達,用寬恕換來敵人的微笑時,你難道不是把最好的心情留給了自己嗎?寬恕別人的過錯,寬容別人的無意冒犯,寬容別人的缺點與不足,同時也等於寬容了自己。
當然,寬容並不是「以德報怨」,這是一種沒有原則的寬容。孔子提倡「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體現出了老夫子的睿智,因為寬容也是有條件、有原則的,不可因一味寬容而縱容邪惡,這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古人云:「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寬容被聖賢乃至平民百姓尊奉為做人的準則和信念,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並且視為育人律己的一條光輝典則。寬容也是一種幸福,饒恕別人,不僅給了別人機會,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自己還能與他人和睦相處。
寬容,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