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自私是無私

2024-10-11 07:49:22 作者: 趙一

  孟子對梁惠王說的仁義,就是南懷瑾先生理解的大利。在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互相征伐,社會動亂。如果有一個國家,真的以仁義作為治國的最高原則,運用在內政外交上,那麼最後的勝利,就必定屬於這個國家。

  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自私和無私其實都是人的本性,它們並不是絕對矛盾的,當人們僅僅相信一者時,行為準則就會出現誤差,因此可以說:單純的自私與單純的無私都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當一個社會將自私和無私對立起來建立道德評判標準的時候,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要麼人們拋棄這種道德,變得徹底自私自利,這種人一般結局會很痛苦;要麼人們痛苦地遵守這種道德,善良、無私,這種人一般也會很痛苦。自始至終都堅持自私或者無私的人是少數的,大多數人在經歷了痛苦的無私過程後會蛻變成自私的人,到最後也仍然要承受自私的苦果。因此可以說,最大的自私就是無私。

  春秋晉平公時期,南陽缺一個地方官。晉平公問祁黃羊:「你看誰可以當這個縣官?」祁黃羊說:「解狐這個人不錯,他當這個縣官合適。」平公很吃驚,問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祁黃羊笑答道:「您問的是誰能當縣官,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平公認為祁黃羊說得很對,就派解狐去南陽做縣官。解狐上任後,為當地辦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陽百姓的普遍好評。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缺一個法官,你看誰能擔當這個職務?」祁黃羊說:「祁午能擔當。」平公又覺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說:「祁午確實是我兒子,可您問的是誰能當法官,而不是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於是讓祁午當了法官,後來祁午果然成了公正執法的好法官。

  孔子聽說這兩個故事後,稱讚說:「好極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別人不計較私人仇怨,對自己不排斥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啊!」

  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時隔千年,祁黃羊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已經不得而知,那麼姑且按照孔子的說法,將他樹立為大公無私的典型。其實,他的大公無私何嘗不包含著讓國家安定、政治清明的大私心呢?只是這種「大私心」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會擁有,普通人誰能做到如此高風亮節?在此存一疑問!

  按照自私與無私的關係,人們可以看到,在滿足自己本身欲望的同時,再去要求無私才是一種符合人性的道德標準,才能將無私這種道德標準更好地貫徹下去。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著,突然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他聽到旁邊的人說:「這個盲人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趕路!」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僧人被這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很迷惑,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嘆道:「你的心地多好哇!原來你是為了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撞過?」

  僧人說:「有哇,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撞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撞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撞到我了。」

  僧人頓悟,感嘆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的身邊啊!」

  盲人的燈籠在無私地為他人指路的同時,也使自己免於被撞的危險。

  因此,要使自己名貴的花卉不失本色,唯一的辦法就是讓鄰居的花圃里也都種上同樣名貴的花。心靈無私是保持高貴的唯一秘訣,也是營造仁愛氛圍的唯一方法。愛默生曾提醒我們:「要做一個為後來者開門的人,不要試圖使世界成為死巷。此生最美妙的報償就是,凡真心幫助他人的人,沒有人不幫助自己的。」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一個自私的人註定會傷害到自己,而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反而會從別人那裡得到好處。將自私從你的心裡趕走,你的心中就會充滿光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