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點:難以掙脫的蠅頭小利
2024-10-11 07:49:19
作者: 趙一
一戰期間,在一次戰役中,一座小城被摧毀了,人們四處逃難,這裡成了一座空城。某一天,正在趕路的一位農夫和一位商人來到這座小城,他們想大概有值錢的東西,於是開始在街上搜尋。果然,他們發現了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歸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布匹,農夫將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選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布匹;貪婪的商人將農夫丟下的羊毛和剩餘的布匹統統背起來,重負讓他氣喘吁吁、行動緩慢。
走了一會兒,他們又發現了一些銀質餐具,於是農夫將布匹扔掉,撿了些較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壓得他無法彎腰而作罷。
突然天降大雨,饑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地摔倒在泥濘中;而農夫卻一身輕鬆地回家了,他變賣了銀餐具,生活變得富足起來。
有時候,遇到這樣一個小故事,我們可能聽聽也就罷了,不願做深入思考。其實仔細想想,我們身邊的人以及我們自己,有多少人在做著故事中的商人所做的傻事?人生如夢,彈指一揮間,已是夕陽紅。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人為蠅頭小利算來算去,終究一事無成,如一粒塵土來到世間,庸碌過後,仍舊是塵歸塵?他到來那刻,世界似乎在打盹,沒有被他激起一點漣漪。
正如南懷瑾先生所指出的,一個唯眼前小利是圖的人,必將失去大利。孔子有云: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正是此道理也。
其實見小利而心動是人性的一個普遍弱點,普通人如此,一國之君也難以超脫。針對梁惠王的求利心理,孟子在說完「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句話後,進一步闡述道:「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這就是說,如果人人都像梁惠王一樣,懷著謀國的居心,急功近利,那麼,上行下效,那些在高位的大臣、卿大夫們,也只求顧全自己的家族利益;一般的國民,也就只為自己身家的利益打算。這種觀念發展下去,一定會使全國上下各個階層都變得以利害為生活的重心,造成「當利不讓」的風氣,這樣的話,國家就太危險了。其實,孟子是在勸說梁惠王放棄眼前的小利,而為天下、為千秋萬代的大利著想。結果,梁惠王根本聽不進孟子的話,他還在做著擴張領土的春秋大夢!可見,超越小利的誘惑是人生一大難事。
元代的一位文人曾作《正宮·醉太平》:「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顯而易見,這是譏諷貪小利者,其刻畫真是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絕。也許有誇張之嫌,但也足以引人思考。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做人,千萬不可被小利蒙蔽了雙眼,須將眼光放長遠,方能成就大事業。
馮驩是歷史上有名的驕傲食客,因為飯桌無魚,便彈鋏而歌。後來,他被孟嘗君的誠意與謙遜所感動,終於為其利益奔走。
有一次,孟嘗君想從門下賓客中選人代他到薛邑(孟嘗君的封邑)收債,馮驩主動申請前往。孟嘗君很高興,便同意了。馮驩收拾停當之後,向孟嘗君辭行,並請示:「收完債,您需要買些什麼東西嗎?」孟嘗君順口答道:「先生看我家裡缺什麼,就買些什麼吧!」
馮驩驅車來到薛邑,他派人把所有負債之人都召集到一起,核對完帳目後,他便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債款賞給負債諸人,並當面燒掉了債券,百姓感激不已,皆呼萬歲。
馮驩隨即返回,一大早就去求見孟嘗君。孟嘗君沒料到他回來得這麼快,半信半疑地問:「債都收完了嗎?」馮驩答:「收完了。」「那你給我買了些什麼回來呢?」孟嘗君又問。馮驩不慌不忙地答:「您讓我看看家裡缺少什麼就買什麼,我考慮到您有用不完的珍寶,數不清的牛馬牲畜,美女也很多,缺少的只有『義』,因此我為您買『義』回來了。」孟嘗君不知其所云,忙問「買義」是什麼意思。馮驩就把債款賜薛民的事說了,並補充說:「您以薛為封邑,卻對那裡的百姓像商人一樣盤剝刻薄,我假傳您的命令,免除了他們所有的欠債,並把債券都燒了。」孟嘗君聽罷心裡很不高興,只得悻悻地說:「算了吧!」
一年後,孟嘗君由於失寵被新即位的齊王趕出國都,只好回到薛邑。往日的門客都各自逃散了,只有馮驩還跟著他。當車子距薛邑還有上百里遠時,薛邑百姓便已扶老攜幼,夾道相迎。孟嘗君好生感慨,回頭對馮驩說:「先生為我買的『義』,我今天終於看見了!」
馮驩焚債券買「義」,此舉確實高明。這也印證了他的大智謀與眼光。他沒有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而是從長遠出發,孟嘗君作為戰國的四公子之一,在這一點上比起馮驩來,也略遜一籌。
急功近利帶來的往往是目光的短淺、思考的匱乏,以小利而大喜,以小失而大悲,甚至是因小利而亡命。要想擺脫小利的誘惑,不懈地去追求大利,其實是很困難的,這需要大胸襟、大氣魄、大智慧,能夠不斷地戰勝自我,為了心中的目標執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