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爭義,小人爭利
2024-10-11 07:49:13
作者: 趙一
南懷瑾先生曾經針對孟子的際遇心生感慨道:「千古以來,政治上的傾軋,都是如此。小人與小人之爭,是為了權勢利害;君子與君子之爭,則是為了思想意見不同。歷史的成敗關鍵,往往就種因於此。古今中外,都跳不出這個圈子,深為可嘆!」
為何有此一說?這是因為南懷瑾先生分析孟子在齊國時,齊宣王左右反對孟子的人很多,甚至懷疑主張「不治而議論」的稷下先生們以及推行合縱計劃的蘇秦方面的人,孟嘗君的門下客,都有可能向齊宣王進讒言,誣陷孟子。從孟子強調「國人皆曰可殺」的話,可見他們攻擊孟子,幾乎到了非去之而不甘心的程度。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自古以來關於君子與小人的論斷與事例不勝枚舉,其中以孔子的說法最為精妙。在《論語》中,孔子有多處細論君子和小人的哲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等等,把君子與小人各自的特徵以及二者的不同說得相當到位,後世人只要悟透這些,就可以把握住君子與小人的本質了。
其實,南懷瑾先生所說的很像孔子關於君子與小人之論的白話版,就因為君子坦蕩蕩,且「喻於義」「和而不同」,所以君子之間只有思想和世界觀的不同,而無私利的紛爭。小人正相反,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眼前的蠅頭小利,表面一團和氣,暗地裡明爭暗鬥,互不相讓。
秦始皇死後,權臣趙高與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胡亥為帝。他們都是胡亥的心腹,但是這兩個陰謀家很快就產生了矛盾,趙高決定徹底剷除李斯。
趙高是胡亥的近臣,具有安排其他臣子覲見皇上的特權,於是他利用這一特權開始行動。他首先告訴李斯,皇上(秦二世)現在大造宮殿,民不聊生,你身為丞相應該勸諫。李斯非常認同,但表示這種觸碰龍鱗的話不能在公開場合說。趙高稱會給他安排單獨覲見的機會。於是,只要秦二世在後宮飲酒作樂、鬥雞鬥狗的時候,趙高就會馬上通知李斯說皇上目前有空,你可以來參奏。這樣幾次,小皇帝認為李斯別的時候從不來進諫,偏偏在自己玩得正高興的時候來,是故意賣老欺負自己,非常氣憤。
趙高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在秦二世面前開始誣陷李斯。當然,他誣陷的內容絕對能打動小皇帝,即誣陷李斯的威望高於皇帝,國人只知道丞相而不尊敬皇帝,又誣陷李斯大兒子時任蜀中太守的李由謀反。結果胡亥中計,誅滅了李斯三族。
幾年之後,劉邦、項羽兵臨咸陽,趙高為了保命,對秦二世下了毒手,子嬰即位後將趙高殺死,並夷其三族。
李斯妒殺韓非,與趙高合謀害死秦始皇,真乃小人也。他與趙高為權力而謀,最後死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正是小人之爭的一個寫照。
君子和君子、君子和小人、小人和小人之間的交往各不相同,他們之間的友情和紛爭也大相逕庭。而君子之爭,展現出了其坦蕩的一面。
司馬光比王安石長兩歲,二人都曾在包拯手下為官。兩人才華橫溢,且相互仰慕,一度是好友。兩個人同升翰林學士的時候,同樣受到了宋神宗的賞識,然而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們因政見不同而漸漸開始爭吵、疏遠,最後決裂。由於當時官吏過多,俸祿頗高,整個大宋的國家財政已經入不敷出,出於對國家財政的考慮,宋神宗大膽起用在地方享有盛譽、乾脆果斷且深知百姓疾苦的王安石,任命他為參知政事,讓他主管變革事宜。王安石一上任,立即顯出了他非凡的行政才能和魄力,對舊有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可是王安石確立的新制度一出台,立即受到以司馬光、文彥博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正直文人的強烈反對。其實,司馬光反對的並不是王安石變法,而是他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司馬光認為改革必須循序漸進,穩妥進行,而不能要求立竿見影,不然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司馬光與當時身居高位的王安石政見不同,曾有很多人勸他彈劾王安石,司馬光卻一口回絕了他們,他認為王安石變法沒有任何私利,沒必要這樣做。面對身為副宰相的王安石的如日中天,司馬光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退讓,回家開始了那場令世人驚嘆的浩瀚之舉,歷經十數年的光陰,終於寫出了皇皇巨著《資治通鑑》。
多年後,王安石宰相之職被免,告老還鄉。一向支持王安石的神宗皇帝在繼續施行了近十年的新法之後駕崩,10歲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時年66歲的司馬光被召回開封,出任宰相,開始大刀闊斧地起用舊臣,恢復原有制度。儘管其在政治上全盤否定了王安石,可在王安石死後,他仍然吩咐手下要妥善安排王安石的安葬事宜,由此可見其作為君子的坦蕩之處。而且他在所著的《資治通鑑》中將社會對王安石的偏頗之言給予了正名,他說世人都說王安石奸詐,其實這是過分之言。
司馬光和王安石大有英雄相惜之情,只是他們思想主張不同,沒有辦法站在一個戰壕內,但他們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人,受人景仰與崇拜,也為後人留下一段君子之爭的佳話。
君子爭義,小人爭利。因此古往今來,用人者、成就大事者,都懂得在無害大局的情況下滿足各種人的利益要求,從而獲得人心,獲得人才。古代謀略家黃石公說:「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意思是說,貪利的可以給他豐厚的收入,想立功的可以讓他去衝鋒陷陣,有隱私的要替他隱瞞,有謀略的要對他親近信任。曾國藩則說得更加直截了當:武人給錢,文人給名。以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是做爭義的君子,還是爭利的小人,按照正常的道德標準,其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