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私利求大義,活出人生極致
2024-10-11 07:49:10
作者: 趙一
虎嘯深山,龍潛海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萬物都有它的極致之美。人生亦然,也有自己的極致。人生匆匆,如白駒過隙,如流星滑過,但短暫不是放棄的理由。我們不能選擇生命的長度,但我們能夠拓展生命的寬度。
怎麼樣才算拓展生命的寬度,活出人生的極致?以下故事可以告訴你。
秦朝末年,韓信發兵襲齊。齊軍敗退,齊將田橫悲憤交加,為圖復國之計,自立為王,率部屬五百餘人隱入海島(即今田橫島)。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為消滅各地殘餘反抗勢力,劉邦派遣使者來島招降:「田橫來,大者王,小者封侯,不來則舉兵加誅。」面對劉邦的召見,田橫出於「國家危亡,利民至上」的思想,為保全五百餘名部屬性命,毅然帶著兩名隨從前往洛陽朝見劉邦。行至洛陽三十里外的屍鄉時(今河南偃師市西),田橫獲悉劉邦召見自己的目的旨在「斬頭一觀」,他就憤然對隨從說:「當初我和劉邦都想干一番大事業,如今一個貴為天子,一個卻要做臣子,我忍辱負重只不過是想保全五百餘人的性命。劉邦見我,無非是想看我的面貌,此地離洛陽三十里,若拿著我的人頭快馬飛馳去見劉邦,面貌還不會變。」言外之意是:我死了,劉邦會認為島上群龍無首,五百餘人的性命也就保住了。說完,不顧隨從再三跪求,遙拜齊國山河,悲歌:「大義載天,守信覆地,人生遺適志耳。」慨然橫刀自刎。田橫自殺後,兩隨從急將田橫之首送至洛陽,劉邦看到田橫能為五百餘人自殺,感動落淚說:「竟有此事,一介平民,兄弟三人前仆後繼為齊王,這能說不是賢德仁義之人嗎?」遂派兩千禁軍,以王的級別禮葬田橫於河南偃師,並封田橫的兩隨從為都尉。兩隨從不為官位所動,埋葬田橫後,隨即在其墓旁挖坑自盡。留島的五百餘名兵士聽說田橫自殺後,深感「士為知己者死」,田橫為保全屬下性命而去洛陽,他們為表達對田橫的忠義之心,遂集體揮刀自刎。
田橫為民謀利殫精竭慮,捍衛國家堅貞不屈,大義載天守信覆地,捨生取義甘拋頭顱的大無畏精神,真乃大英雄也!對田橫的評價,司馬遷曾說:「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唐朝的韓愈也這樣說過:「自古死者非一,夫子(田橫)至今有耿光。」像田橫這樣的人,算是活出了人生的極致。
這正是孟子所說的捨生取義的道理。「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幾千年前的孟子面對心靈的選擇,毅然發出了捨生取義的吶喊,是心靈的選擇激發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這是一條亘古不變的古訓。只有將義定義為「人生大利」的人,才可能成為真君子、偉丈夫。
孟子不僅僅用這條標準來要求自己,他還以之教化君王,他一直和梁惠王強調「亦有仁義而已矣」,只要有仁義就夠了。主張行仁由義,極力宣揚仁義的美德。南懷瑾先生認為,孟子所說的這種仁義之道,即是人生的大利。不管是多麼偉大的義理,都是力行於義,才能有利於成為君子,才能夠活出人生的極致。
活出極致,就是融個人之「小我」於社會之「大我」中。中國古代向來不缺這種捨生取義、將人生活到極致的人。戰國時廉頗、藺相如的將相和,就是傳頌千古的美談。
藺相如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不畏秦國的強權,甘冒生命危險,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使「和氏璧」完璧歸趙,使趙王免於受辱。歸國後,他因功封為上卿,位居廉頗之上。廉頗是趙國大將,自認對趙國勞苦功高,不甘屈居藺相如之下,憤慨之情溢於言表,數次侮辱藺相如。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以容忍謙讓的態度對待他,終使廉頗愧疚悔悟,負荊請罪,二人遂成為至交。
藺相如的這種處世態度,是基於國家的利益,他這種「大我」的胸懷,詮釋了活出極致的內涵——舍私利求大義。
和平年代,很難遇到田橫為五百餘士而犧牲自我的考驗,也不會有太多人遇到廉頗和藺相如為國家大利,最後將相和的和諧場面。但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歷史可以漸行漸遠,精神卻不能忘。在人生路上,修身養性,反躬自省,多行仁義,君子之名成矣,人生大利存焉。
人生在世,大義為先,捨己為公,捨生忘死,都是「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捨得貪婪,高枕無憂;捨得名利,樂得清靜;捨得自我,活出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