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樂:事親、做人、育人
2024-10-11 07:48:59
作者: 趙一
南懷瑾先生很欣賞孟子的君子三樂事,即「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君子之三樂,第一是父母俱存,兄弟沒有什麼變故,盡到了孝道和兄弟之愛;第二是光明磊落,沒有做對不起人、對不起天地的事;第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王天下」則不包括在內。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身為儒家亞聖,孟子怎能不知道「達則兼濟天下」的道理,然而他認為「王天下」遠不是君子之樂。他也曾處於困頓和窘迫中,但是他以簡單的快樂突圍了人生之苦。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父母兄弟,情深義重,乃人生的起點,天倫之樂,其樂融融,此樂居三樂之首,在情理之中。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疼我者父母,念我者父母,兒行千里母擔憂。我們剛出生時,就如草木的嫩芽一樣易於摧折,難於培養。父母時時刻刻將我們記掛在心上,唯恐孩子遇到狂風、遭到驟雨。他們用盡心力保護我們脆弱的生命。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由此可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小羊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每次都是跪著吃奶;小烏鴉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時,就將食物嘴對嘴地餵給年老的父母。這兩則《增廣賢文》里的故事,讓人聽後肅然起敬。由此我們想到,動物尚能如此,我們人類又是如何做的呢?
孩提的時候,我們沒有力量,報答不了父母的深恩;貧賤的時候,財力有限,衣食尚且艱難,父母之恩難報;及至成人,家富身貴,可以報恩的時候,偏偏父母不肯等待。正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光景,縱使做到王侯帝主,提起那羽化之魂,樂從何來?
兄弟本是同根所生,不過是時間先後之別,原是一脈同氣,卻多有為分財不均爭利,手足相殘、情義斷絕者,這種人豈能無礙於良心?即使你做到極品高官,而他卻瓦灶繩床,樂又從何來?
若父母長壽安康,雙雙俱在堂上,兄弟你敬我愛,和和美美,承歡父母膝前,身處富貴自有富貴處的歡樂,身處貧賤自有貧賤處的自在,這種天倫之樂在陋巷可以傲至尊,在豪門可以傲神聖。所以說:「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這二樂之中蘊含著清白正直的人格。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齊國的大臣崔杼弒其君齊莊公,齊太史乃秉筆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一怒之下殺了齊太史。「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他的弟弟仍然如此寫,崔杼又殺其弟,後來他的另一個弟弟,寫史書時,仍然是「崔杼弒其君」,崔杼無奈,只好由他去了。故事還有一段插曲:「南史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即一個同樣是寫史書的人聽說兩位太史被殺,竟然拿著「崔杼弒其君」的書簡,前去聲援,在半路聽說這件事情已被寫入史冊,才在中途返回。
我們今天看這則故事,仍然不免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為了維護記史的直書實錄傳統,齊國的太史們一個接一個地視死如歸,用鮮血換來了史書上的真話及偉大的直書實錄的史學傳統!齊國「太史簡」體現了史家的正直人格,正是俯仰無愧於天地。
世間之事,當不問成敗,只問是非,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當得起「問心無愧」四個字。一個人的是非功過,絕非取決於片面,唯有盡心盡力,俯仰無愧,謙沖自牧,有為有守,其人格精神方可大可久,千古流芳;否則,短視近利,縱然叱吒一時,仍會淹沒於歷史洪流之中,激不起任何漣漪。
人生在世,不卑不亢,沒有傲氣卻有傲骨,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做人如此,夫復何求?足矣!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第三樂中雖隱隱透出孟子欲攬天下英才入懷的理想和一點大丈夫的自負,但是我們不妨這樣解讀:這是一份將自身德行推己及人的社會責任和社會關懷,這樣的快樂是眾樂之樂。一位滿腹經綸的學者、思想家,總是想讓自己的思想發揚光大,惠及天下蒼生。而其唯一的途徑就是「傳道授業」,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從而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傳播、發展並最終使天下百姓獲益,這是真君子所為,豈不是人生一大樂事?!
山西河津人王通,隋朝末年的著名學者,「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祖父,史書上稱他為「名儒」。他自幼喜好讀書,學習十分刻苦。據說他曾六年不脫衣睡覺,睏倦難耐時就躺一會兒,起來再學。後終學有所成,因懷才不遇,便返回家鄉河東教書。當時慕名來他門下求教的弟子多達千餘人。唐朝初年的良相名將房玄齡、魏徵、杜如晦、薛收等人,都是王通的門生。他的學說在當時流傳很廣,名氣很大,為此,後人給他極高的評價。一些古書上還說,正是因為王通給魏徵、房玄齡等唐朝初年的名相們親自講學論道,才造就了唐王朝日後將近300年的大業。
王通這個儒家學者的柔弱手指,竟能演奏出大唐帝國的最強音。可見他真正體會到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第三樂,並因之開闢一代大唐盛世,名垂千古。英才皆由自己教化而出,桃李滿天下,人生若此,豈有不樂之理?
盡享天倫,無愧於心,且與天下蒼生同歡樂,孟子的「君子三樂」,從個人至天下,真是道盡人生最大樂事。人生不滿百,求的就是一快樂。快樂有很多種,而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絕不會局限於自身之樂,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天下人快樂,我就會更快樂。得此三樂,就是拿國王的寶座來換,也不換,此真君子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