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就是脫俗的凡人

2024-10-11 07:49:02 作者: 趙一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閒。凡人在眾人的唾沫中游弋,尋找棲息之地,妥善藏身,以求安身立命;聖人則按自己亘古不變的法則去實踐對自我的塑造,奮鬥至最後一刻。

  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凡夫就是在現實的人生中,只為自己一身的動機而圖取功名富貴的謀身者。那些不為自己一身而謀,捨生取義,只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者,便是聖人。

  聖人其實就是脫俗的凡人。心中沒有自己,只有大眾與國家的人才是聖人。

  聖人是孟子為士人提供的理想人格。孟子說:「聖人,百世之師也」「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聖人對於士人有何意義呢?孟子說,聖人可至,「人皆可以為堯舜」。也就是說聖人源於平淡,聖人來自凡人。但不是任何凡人都能成為聖人,這需要有堅定而執著的信仰,需要一顆存放世界的心,要有大智慧、大慈悲,經大磨難、大困苦而志向不改。

  相傳釋迦牟尼前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斷,誠心誠意,鍥而不捨,勇猛精進地修行菩薩道,驚動了天界。天帝為了考驗他的誠心,便令侍者化成一隻鴿子,自己則變成一隻鷹,在鴿子後面窮追不捨。

  修行者看到鴿子身處為難之境地,便挺身而出,把鴿子放在懷裡。老鷹吃不到鴿子,很是不滿,責問修行者說:「我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再得不到吃的就會餓死。修行人不是說眾生平等嗎?現在你救了它的命,卻會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說得也有道理。為了公平起見,鴿子身上的肉有多重,我就在我身上割多少肉給你吃吧!」於是修行者拿來一個天平,開始忍痛割肉。

  這時,天帝暗中使用法力,使得修行者的肉總是比鴿子肉輕。修行者一直割下去,直到割光全身的肉,兩邊重量還是無法相等。修行者只好爬上天平以求均等。

  天帝看到修行者如此捨身,於是和侍者都變回了原形。天帝問修行者:「當你發現自己的肉已割盡,重量還是不相等,你是否有絲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薩道者應有難行難修、人溺己溺的精神,為了拯救眾生,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會有後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及無畏的精神感動,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復了原有的健康的身體。

  

  這就是聖人之道,為拯救眾生,寧願捨棄生命。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世上聖人屈指可數,卻有著如繁星般遍布世間的凡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我們可以不是聖人,可以不是偉人,也可以不是英雄和智者,但心靈要與他們等高。

  1944年冬天,德國納粹終於被打敗了,數以百萬的德國兵成了俘虜。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每天都有一隊隊的德國戰俘面容憔悴地走過。這時,所有的馬路上都擠滿了人。蘇軍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戰俘和圍觀者之間。圍觀者大部分是婦女,她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或者是父親,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兒子,都死在了戰爭中,她們每一個人,都和德國人有著血債。

  因此,當俘虜們出現時,她們那平時勤勞的雙手都攥成了拳頭,她們的眼中充滿仇恨。士兵和警察竭力地阻擋著她們,害怕她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一個滿臉皺紋,穿著一雙戰爭年代破舊的長筒靴的婦女走到一個警察身邊,希望警察能讓她接近俘虜。警察答應了這個老婦人的請求。

  她來到俘虜身邊,從懷裡掏出一個用印花方巾包裹的東西。裡面是一塊黑麵包,她不好意思地把這塊黑麵包塞到了一個疲憊不堪的、眼神中透著絕望的俘虜的衣袋裡。然後,她轉向身後那些充滿仇恨的同胞,平和而慈祥地說:「當這些人手持武器出現在戰場上時,他們是敵人。可當被解除武裝出現在街道上時,他們就和我們一樣,只是有父母和子女的普通人。」

  老婦人說完這些,就靜靜地離開了。但空氣在那一瞬間似乎凝住了,不一會兒,很多婦女都擁向俘虜,把麵包、香菸等各種東西塞給他們。

  這位老婦人所做的事雖然不屬於心懷天下、情系蒼生的大事業,但她的做法也足以為人稱道。畢竟關係到天下的大事並不多,倒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關係著個人幸福與社會和諧。由此我們也可以悟出一個道理:一個人雖不能成為孔孟一樣的聖人,但需要聖人的情懷,懷聖人心,做平常事,這樣就人人皆可稱聖人了。

  所以,聖人並不是獨一無二、與生俱來的,他們由凡人修行而成為聖人。凡人與聖人只有一步之遙,跨越了那一步,凡人就能變成聖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