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案例告訴你,「低風險高收益」是陷阱
2024-10-11 07:36:52
作者: 西武,李英,金立
如今理財產品項目繁多,各種花樣組合翻新無窮,各界專家也頻頻通過不同渠道向人們傳授投資捷徑,例如哪種投資收益更高、哪家機構更值得推薦等。
投資範圍擴大給我們的選擇也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隨著經濟發展,將會出現更多不同類型的投資品種,但同時,這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勢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麻煩——為了爭取客源,許多金融機構紛紛在理財品種上動起了手腳,他們會以「低風險、高收益」作為噱頭招攬顧客,服務內容卻是笑裡藏刀。
徐欣欣參加了2010年的理財博覽會,她從某公司的宣傳單上看到該公司產品年收益率可達20%,即使是在經濟低迷的年份,也保證客戶拿到了15%的利潤,絕對安全可靠。
徐欣欣對此有些動心,便去了該投資產品的座談會諮詢。在與工作人員的交談中,她了解到,該理財產品通過全球資源配置來實現收益,並且該公司已有十年歷史,算是比較有保障的。徐欣欣先前投資的基金可沒有這樣高的收益率,於是便拿出5萬元積蓄對該產品進行投資。
工作人員先是讓徐欣欣在外資銀行開戶,然後將資金全部轉進另一個帳戶中。她感到有些蹊蹺,工作人員向她解釋說,這樣做是為了方便海外投資。徐欣欣想,基金公司的海外投資都有限制額度,應該沒有太大問題,便放心地把錢打入帳戶中。
一個月後,徐欣欣接到了公安局的通知,她所投資的公司已因非法集資被查處,所募集資金也已被相關人員揮霍過半,她所投入的資金很難追回。這個消息對徐欣欣來說猶如五雷轟頂,但事已至此,悔之晚矣。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天上不會掉餡餅」從古至今都被人們掛在嘴邊,可一旦遇到「餡餅」真的擺在面前時,這條警句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想想,凡是投入到金融市場的人們,無一例外都是為賺錢,市場不是慈善機構,不可能有人為了讓大家致富帶頭搞理財產品,然後為你辛苦為你忙,到頭來他自己卻只過了把召集管理的癮。我們想通過更加穩定的投資品種賺更多的錢本無可非議,可如果對方向你允諾非常高的回報率,那麼他又要從哪裡獲利呢?
2008年底,納斯達克前主席伯納德·麥道夫因涉嫌投資詐騙被逮捕,涉案款項高達500億美元。而且,他的詐騙影響已不僅限於美國本土,甚至波及了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滙豐控股等跨國公司,這實在令人驚嘆——原來大型金融機構也會受騙!
其實,麥道夫的詐騙手段極其簡單,他採用了「龐氏騙局」的欺詐手法。他先用高利率吸引客戶投資,然後再用後續加入的新客戶的錢支付老客戶的利息,即我們所熟悉的「拆東牆補西牆」。只要新客戶源源不斷地加入,他的騙局就永遠不會被人識破。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大批客戶要求贖回自己的資金,麥道夫周轉不靈,這才使這場驚天大騙局公之於世。
麥道夫式的詐騙案並不罕見,「低風險高收益」總是像一根可口的胡蘿蔔,不斷吸引更多的「驢子」走進陷阱中去。如果你感興趣的投資項目正好符合下列條件,那還是快快躲避為好:
一、以「低風險高收益」為噱頭吸引投資者;
二、回報速度過快,以此拴住投資者的心;
三、通常標榜自己是「通過相關認證的合法企業」,並且歷史悠久、資產實力雄厚;
四、通常只對海外投資感興趣,那是因為國內沒有投資空子供它們鑽。
面對這些我們只要記住一條,不管這些騙子吹得如何天花亂墜,都要牢牢記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低風險和高收益就如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無風險無收益幾乎是投資市場的鐵則。股神巴菲特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才能保證22%的年收益率,況且他採取的是組合投資模式,這個賠那個賺,總有利潤互補來保持平衡。對於普通散戶而言,我們不可能做到像股神這樣面面俱到,通常只兩三樣投資品種就足夠讓我們焦頭爛額了。所以,當你聽到有人鼓吹他們的理財品種收益驚人時,先回頭想想巴菲特的資歷,然後一笑而過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