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別人作為中心
2024-10-11 06:52:48
作者: 郭津宏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幾乎你遇見的所有人,都覺得在很多方面,他才是中心。
大約兩年前,我剛買了新車,非常興奮。上班的時候,我鄭重地把自己打扮了一番,目的是讓自己能夠配得上那輛車。開車途中,我覺得所有的人都在關注我。走進公司的時候,我有種想吹口哨的衝動。
讓我意外的是,大家都在忙各自的工作,似乎並沒有關注到我到公司是開車來的。
中午就餐的時候,依舊沒有人對我的車發表任何觀點,我沉不住氣,引導他們談論我的車。
一個關係不錯的同事很意外,說:「你是開車過來的?我怎麼沒有注意到?」
另外一個同事繼續追問:「你什麼時候買的車?」
這個世界上最不需要動腦筋的話就是實話,這句實話讓我有點失落,不,應該是很強地挫敗。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人類行為有一個絕對重要的定律,如果我們遵守這個定律,幾乎永遠不會估計錯自己的影響力。如果遵守了這個定律,我們就能夠在任何社交場合中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但在破壞那個定律的片刻,我們就會出現很多的心理問題。
這個定律是:你看不到你臉上的毛孔,別人即使看到了,也很快就會忘記。
心理學家基洛維奇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讓康奈爾大學的一名學生背上名牌包,然後進入教室。背名牌包的學生,在進入教室之前估計他的這個包會引起全班同學的轟動。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班裡26個同學,只有6個人注意到這一點。
社交場合中,我們總認為別人對我們會格外注意,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對自我的感覺占據了我們世界的重要位置,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放大了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而且通過自我的專注,我們會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集體合影的照片中,只有自己會對照片中的自己感興趣。
打開一張集體合影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第一眼都會去尋找照片中的自己,圍繞著照片中的自己繼續進行搜索。不僅如此,我們會特別在意自己在照片中的位置、表情、穿著打扮等,同時照片中自己的信息展示給別人的印象會較長時間地保留在自己的大腦中。
不僅僅是一次,我們無論何時打開照片,都會以自己為一個焦點,擴散開來,這種心理作用就是焦點效應。
心理學中的焦點效應是人的普遍心理,意思是說把自己當作是一切的中心,世界在以自己為中心擴散開來,同時會不正確地看待外界對自己的關注,這種關注多半是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這是心理學中所公認的一個事實——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幾乎你遇見的所有人,都覺得在很多方面,他才是中心。
比如,你去應聘一份你非常中意的工作,你會為自己該穿什麼樣的衣服,梳什麼樣的髮型,說什麼樣的話思考良久。和面試官見面的時候,你甚至會緊張得不知所措。
和初次見面的重要客戶一起交談,你甚至會考慮到自己的手該放在什麼位置上,會擔心客戶怎麼看你,會不會影響到這一次談判,甚至會對某一次不自然的微笑耿耿於懷。
和心儀的對象第一次用餐時,如果不小心發生了計劃之外的事情,這件事情可能會讓你銘記一年、三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但令人痛心的是,這些你關注的事情,對方卻根本沒有記住。
你的腳底長有一顆幸運痣,全世界可能只有你一個人知道,甚至你的媽媽對此也一無所知。
焦點效應讓很多人談社交而色變。
比如,一些職場女性,每次上班前都要花好長的時間打扮自己,甚至一縷頭髮的位置都要反覆打理,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在挑選衣服方面,她會將自己的裝束打扮搭配到自己滿意為止。因為她覺得自己走進公司之後,所有人都會注視她,所以必須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留給別人好形象。
其實,這些都誇大了「自我中心」的效應,大家都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不會有太多人注意到你這些細節。如果讓你現在回憶昨天和你在一起的人,都說了哪些話,你或許連對方一句完整的話都難以表述出來。但是如果讓你複述你昨天的活動,你會說得非常詳細。
了解焦點效應不是關鍵,關鍵是利用焦點效應。社交場合中,讓對方在「焦點效應」的心理下,實現自己預期的目標。
一個保險推銷員在向一個大客戶推銷保險時,推銷陷入了僵局。客戶已經出現不耐煩的情緒,保險推銷員意識到自己這次又將無功而返。
這個時候,他發現客戶身後的牆上掛著一張與美國總統布希合影的照片,照片上還有布希的簽名。相片被裱了起來,看起來客戶很珍惜這張照片。
在美國,總統經常會舉辦這類慈善晚宴,一些商業界的要人會被邀請參加。在宴會上,如果捐助一定數目的慈善款,就有機會和總統合影。
保險推銷員看到這張照片後,找到了話題,說:「李總,你居然受到過美國總統的接見,在國內有機會和美國總統合影的可不多,這可是國內很多企業家夢寐以求的事情。」
客戶一聽,立刻謙虛地說道:「哪裡,哪裡,過獎了,這是我以前在美國……」對方講起了自己的事。
最後,雙方成功地談成了這筆生意。
要知道,這個社會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甚至包括已經進入社會很久的老江湖,在焦點效應的心理下,放下了戒備之心。
通常,我們在與別人交談的過程中,很容易把話題引導到關於自己的事上來,並且時隔很久,都能清晰記得談論的有關自己的內容。同樣地,與別人交談也是一樣,沒有誰願意聽有關別人的事,特別對於陌生人,通常認為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但對於有關自己的事,都非常有興趣。
因此,在社交場合中,在與人談論時,我們要儘量以別人為中心,滿足別人的「焦點心理」。當你滿足了別人的心理,想實現自己的某種目的就會變得非常容易了。
其實,很多時候,這種「焦點效應」的心理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大多數的人,都是屬於「觀眾」的層次,並不是那麼受人關注。你偶爾的失誤或許根本就沒有人看到,即使看到了,也不會有人上升到輿論的高度。
不善於社交的人,總是「感到」在人群中大家都在關注自己。這些人會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誤和公眾心理疏忽的明顯度。如果我們在安靜的環境中製造出了噪聲,我們可能會非常苦惱。但是,事實情況是,我們心理上的苦惱,別人不太可能會注意到,即使看到,也往往會很快忘記。其實別人並沒有像我們自己那樣注意我們。因此,正確理解焦點效應有助於消除社交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