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踏入對方的「氣泡雷區」
2024-10-11 06:52:34
作者: 郭津宏
社交場合中,對別人保持禮貌和體貼,就可以消除人際氣泡帶來的負面影響。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北京2008年奧運會期間,實行交通管制,單雙號限行。我的一個從海外歸來的紳士朋友,每天都要擠地鐵上下班。
他向我講述了在地鐵中發生的事情:
他告訴我,在地鐵里他沒有安全感,有的乘客面如死灰,閉上眼睛不說話,偶爾身體會隨著車廂的活動有節奏地搖動;有的乘客把對開的報紙伸到了別人的臉下面,專心致志時甚至把頭也探過去;有人把胳膊往別人肩膀上一放,扭頭去看窗外……就這樣,兩個男人因為「領地」問題發生武力衝突——在領土的糾紛上,沒有談判,只有戰爭。
朋友吸取教訓,乘車的過程中,碰到別人時會迅速說「對不起」,以此來逃避「領土糾紛」。但讓朋友不理解的是,地鐵司機的駕駛能力很差,短短的10分鐘內自己衝撞了別人四次,出於化解糾紛的心理,他連說「對不起」,結果身邊的人以一種非常奇怪的目光看著他。
我笑著說:「在十分鐘之內,對對方說『對不起』四次以上,會讓對方直接崩潰。」
知道什麼原因嗎?
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詞語:人際氣泡。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種本能的心理——保護自己無形的領地的心理。就是說,每個人在自己的潛意識裡,都生活在一個氣泡里。不管是處於哪種環境中,周身都被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氣泡包圍著。很多時候,你根本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在某些時候,與別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你內心會感到不安、緊張,這就是有什麼擠到了周身的氣泡。
用通俗的方法來解釋這種「氣泡」,好比從領海基線量起12海里以內的寬度屬於領海權,從人的身體開始算起的部分距離同樣被人劃為自己的「領地」,這裡的領地就屬於氣泡。
關於氣泡,美國行為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在一所學校的閱覽室內,當裡面只有一位讀者時,斯金納走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
這樣的試驗進行了整整80次。結果證明,在一個只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里,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
當斯金納緊挨著他們的身邊坐下後,他們會不由自主地以一種敵視的目光看著身邊的這個陌生人。大多數人會選擇默默地移到別處,甚至有些人會明確地表示反感,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斯金納的這個實驗說明了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地」。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就會有不適感或不安全感,甚至會惱怒起來。
斯金納經過實驗證明,氣泡心理不僅指距離上,還包括聽覺、視覺,甚至嗅覺上。比如,在一個公共場合中,很多人會對大嗓門講電話的人表現得很反感;在餐廳里,對吃飯時交談甚歡的人表示強烈不滿。這些通過聽覺產生的排斥心理,同樣是因為「氣泡」受到了擠壓。
通常,氣泡是否感覺被擠壓,與彼此之間的距離有關。例如兩個人面對面地說話,保持半米左右的距離是最合適的。如果距離小於半米,甚至只有幾厘米,內心會感覺到壓抑。這時候,就是氣泡受到擠壓,「領土」被侵犯。
此外,氣泡是否感覺被擠壓,與彼此之間的關係親疏有關。如果說話的兩個人是情侶關係,別說10厘米,即便是零距離也不見得會覺得難受。可是,如果對方是陌生人,10厘米的距離就是氣泡被擠壓了。
舉例來講,在供人休憩的公園的長椅上,幾乎坐滿了人,只剩下你身邊的那個位置空著,這時候走過來一個人,直奔你的方向而來,坐在了你身邊,這時候你不會覺得被擠。可是如果公園裡只有你一個人,別的位置都空著,這時候走過來一個人,直奔你的方向而來,擠在了你身邊,你就會感覺「被侵犯」。
在社交場合中,保證自己的「領土」不被侵犯最聰明的方式是——不要侵犯別人的「領土」。美國著名作家托馬斯說過這樣一段話:
社交場合中,禮貌和體貼就像投資一分錢卻得到一塊錢的回報一樣。如果人人都能保持對別人的禮貌和體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會非常愉快。
在自己的內心放置一面鏡子,對照自己就知道什麼地方需要保持,什麼地方需要改進。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讓「照鏡子」成為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