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講道理,不要大喊大叫
2024-10-11 06:44:39
作者: 高瓊
現代生活中,經常有父母管不住自己的情緒,尤其是看到孩子頑皮或是犯錯誤的時候,動不動就大聲呵斥孩子,對著孩子大喊大叫。比如,當孩子穿著鞋子踩在沙發上時,父母便會大吼大叫地訓斥道:「你給我下來!不許穿鞋踩沙發!」當孩子因為想要超市中的玩具而耍賴皮時,父母往往會忍無可忍地大聲命令:「不許哭!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我們相信,很多父母都不是故意對孩子大喊大叫,都不是故意想要傷害孩子,只是一時的情緒失控才如此。可遺憾的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喊大叫已經成為新的一種體罰方式。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基於體罰對於孩子身體和心理都有一定的傷害,很多父母決定不再體罰孩子,或是不再打孩子。當孩子淘氣或是犯錯的時候,他們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就採取了大喊大叫的方式,訓斥和制止的孩子的犯錯。他們或許覺得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孩子聽從自己的管教,樹立自己的威信,還避免了體罰孩子的不良影響。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種大聲地呵斥也是一種變相的體罰。
有些父母信誓旦旦地保證自己會採取溫和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會選擇講道理、勸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可一旦說一次不聽,再說一次還不聽,父母的情緒就會失控,失去了講道理的耐心,而對孩子發火,甚至是大吼大叫。
也就是說,雖然一些父母放棄了傳統意義上的體罰打罵孩子,卻讓大喊大叫成了新的體罰方式。這不僅給孩子身體和心理健康都帶來極大的危害,還破壞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的心與父母越來越疏遠。我們相信,這些都不是父母願意看到的,但是這樣的事例卻每天都發生著。
一天,王聰正在院子裡踢球,不小心將家裡的玻璃踢碎了。他立即向媽媽承認錯誤,原本以為媽媽會原諒自己。可誰知,媽媽異常憤怒地大聲罵道:「早就說了,不要在院子裡踢球!你就是不聽!下次再看到你在院子裡踢球,看我怎麼揍你!」
原本,王聰已經向媽媽道歉了,可還是被媽媽大聲訓斥了。他感到非常委屈,覺得媽媽太不講道理了。從那之後,不管媽媽說了什麼,他都不往心裡去了。每當媽媽大喊大叫地教育他,不准他這麼做不許他那麼做的時候,他都在心裡說:「你儘管大聲罵吧!反正我就是壞孩子,我不會聽你話的!」就這樣,王聰和媽媽的關係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媽媽越大聲訓斥他,他就越叛逆,而他越淘氣搗亂,媽媽就越無法控制情緒,忍不住對他大喊大叫。
其實,王聰本來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及時向媽媽承認了錯誤。如果媽媽用心平氣和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只是點撥一下孩子不要在院子裡踢球,那麼問題就會得到完滿的解決,相信王聰之後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可是,媽媽卻採用了相反的、錯誤的方式,不顧孩子的認錯態度,一味地對孩子大喊大叫,使得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
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喊大叫是很多父母常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遺憾的是,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似乎沒有太大的效果,只是大人們負面情緒的發泄。因為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訓斥孩子的時候,孩子也許會如你所願地被嚇住,聽你的話改正自己的錯誤。但是次數多了,孩子就會習以為常了。當你喊叫的時候,或許他正在「神遊太虛」,根本沒有在聽你講話;或許他正在想「剛才我做的事情很有趣,趁著媽媽不注意,我可以再做一次」;或許他還會想「媽媽就知道大吼大叫,看她的頭髮都凌亂了,好像頭頂在冒火一樣」。試問,這樣的喊叫,除了讓自己情緒失控,還有什麼作用?
或許有些父母認為,大喊大叫對於小一些的孩子還是管用的,因為他們通常不像大孩子那樣有自己的主意。但是父母想錯了,這樣的方式對幾歲的孩子同樣沒有效果。大喊大叫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懼,同時,當父母因為生氣而大聲訓斥孩子的時候,孩子的精神就會變得緊張起來,大腦就會自動進去逃生機制,使他瞳孔放大、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這時,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如何逃過一劫,如何避免被媽媽懲罰,根本聽不進去你的話。那麼,你即便是聲音再大也是白費了。
當然,父母還應該注意,大聲喊叫還有另外一個後遺症。因為孩子是非常善於模仿的,你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時常大聲吼他,那麼他也會養成這樣的壞習慣,時不時大聲吼自己的朋友、同學。而孩子一旦脾氣不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後的生活和學習就會遇到很多障礙,沒有好人緣,甚至交不到好朋友。
所以,不管到什麼時候,作為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交流,和孩子講道理。因為這才是最好的教育和溝通方式,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不僅可以讓孩子從小就懂得道理,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更知道為什麼父母會禁止自己這樣做。同時,只有不吼不叫的教育,孩子才能主動向父母敞開自己的心扉,父母才能遊刃有餘地應對孩子的問題,從而贏得他的信任和尊重。
更關鍵的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培養良好的涵養。如此,孩子之後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