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抱怨「不公平」,不如努力上進
2024-10-11 06:41:19
作者: 周希奇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對於「公平」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當一個人做出成績並取得了報酬以後,他不僅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相對量。」也就是說,人們傾向於通過和他人比較來衡量自己所得的報酬是否合理、是否公平。如果他認為是合理的,就會繼續努力地工作,如果他認為不合理,工作的積極性就會變小。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相對的公平,沒有絕對的公平。
職場上的「公平」是由老闆或上司來掌控的,如果老闆比較客觀、理智,就會相對公平,而如果老闆是感性的,則不公平現象就會更多。生活中也是如此。
對於人生中的不公平現象,我們要學會適應和接受。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曾經說過:「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適應它。」只有先適應了當下的環境,我們才有機會改變自身的處境。
陳慶剛與翟雲飛是大學同學,他們學的都是美術專業。陳慶剛一直勤奮、刻苦,精益求精,他設計的作品不止一次獲得省級比賽大獎,在學校時便有「才子」之稱。翟雲飛完全和陳慶剛相反,他因家境富裕,便不求上進,整日吊兒郎當,甚至連畢業作品都是花錢請人代筆的。
大學畢業以後,陳慶剛費了好大勁兒才進了一所中學成為美術老師,他每個月的工資只有1000多元,生活過得十分拮据。而翟雲飛在親戚的介紹下,去了當地一家知名報社做了美編,每個月的薪水有4000多元。
二人的巨大反差令陳慶剛心中窩火,慢慢地,他變得越來越偏激,每次只要在報刊上看到「翟雲飛」三個字,就會喋喋不休地抱怨社會的不公。漸漸地,陳慶剛鬥志全無,他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是白費。
翟雲飛則截然相反,他的才華原本遠不及陳慶剛,但在進入報社以後奮發上進,專業水平突飛猛進。
3年之後,陳慶剛的工作態度徹底惹怒了校領導,他丟失了維持生計的飯碗;翟雲飛因為業務能力強,被提升為報社的美編主任。
人們常說「驕傲使人落後」,看來,怨天尤人、不作為一樣會使人倒退。生活中很多人都犯了陳慶剛那樣的錯誤,他們厭惡、憎恨、抱怨甚至咒罵生活中的不公,卻不努力工作,導致自己的境遇越來越糟糕。其實,只要你敢於接受現實,鬥志昂揚地挑戰不公,必定會有所收穫。
張新華是一個剛畢業的應屆大學生,剛出校門的他急切地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因為他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家境貧困,他需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像大部分畢業生一樣,張新華的就業之路並不平坦,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不過,張新華從未抱怨過。進入公司以後,他比任何人都努力工作。
與他同班的劉立群則恰恰相反,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從小到大,他所走的每一步父母都為他做了精心安排,就連工作也是一樣。在他的字典里,沒有「坎坷」這個詞。
機緣巧合之下,二人進入了同一家公司工作。雖然,劉立群的工作比張新華的輕鬆得多,但工作態度卻遠遠不及張新華。張新華對每一次的工作機會都非常珍惜,把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難題都當成是一種歷練。慢慢地,他的知識、經驗越來越豐富,能力也不斷地提高。而劉立群卻總是利用自己的「關係」有選擇性地接受工作,一段時間過去了,他非但沒有進步,還退步了不少。
兩年以後,張新華被提升為該部門的主管經理,而劉立群則因為能力不足、無法創造價值被淘汰出局。
由此可見,生活中的不公可以通過努力改變。張新華和劉立群兩個人的人生起點不同,這對於張新華而言,是一種不公平。但他並沒有抱怨,而是用堅持不懈的努力贏得了自己想要的「公平」。相反,劉立群則是典型的「扶不起的阿斗」,老天對他是如此眷顧,給了他很好的起點,他卻沒有好好把握。二人的結局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也沒有絕對的不公平,關鍵在於你怎樣將不公平變成公平,這就要看個人的毅力和能力了。
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怎樣經營生活,生活就會怎樣回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