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野
2024-10-11 06:32:05
作者: [日]吉川英治
無論舉辦何種盛典,京都內外都會熱鬧非凡,而且會下發薪金給下層民眾,街道燈火通明,炊煙裊裊,無不昭顯庶民生活之富足。
無人知曉入秋後,在紫野舉行的長達十七日的信長葬禮之前,貧困百姓們得到了多少施捨。
六月以來,本能寺及山崎相繼掀起的戰亂,造成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逃過一劫的明智部下,無法回到早已易主的丹波,只得喬裝打扮,在集市中橋樑下苟且偷生,過著不見天日的日子。
其實趕盡殺絕並不難,但秀吉並沒有對其餘部窮追不捨,只要有光秀的首級便已足矣。不僅如此,秀吉還召集戰後流民及降兵,為他們謀了生計,讓他們參與修建總見院,組織信長的葬禮等。
「這也是一種贖罪。」秀吉自言自語道。
秀吉唯恐信長遇難之處寸草不生,在為其祈福的同時,禁不住反覆思索著一件事,自己無論性格,還是用兵都與已故的主公信長相差甚遠。但近來世人卻評價秀吉說:「筑前處處效仿信長,無論是行為處世,待人接物都以信長為師,儼然是想做信長的繼承人吶!」這讓秀吉很不解。
信長在世時,作為秀吉的主公,秀吉理應膜拜效仿,言聽計從,承主公之大志,處處與其步調一致。但如今主公已仙逝,還有必要遵循先人的陳規嗎?秀吉也有自己的資質,即便是取信長之所長,也能推陳出新,融入自己的主張,完全有別於信長的戰法、施政之主旨,處處透著秀吉的特色。
秀吉之所以想要先給貧民謀個生計,一方面是由於他出生於貧民之家,另一方面,也證明了他與信長的不同。他明知他們是明智的餘黨舊部,卻要召集其參與大法事,這種寬廣的胸襟,信長到底是沒有的。
紫野的工事完結,各項準備就緒後,由大村由己執筆的邀請函被派往各國。
不僅是已故信長的近親,就連參與清洲會議的宿老及各大名也悉數收到了邀請函,秀吉甚至還給有關的公卿、武士、町人、諸職送上了請帖。
但秀吉卻沒給身為宿老的信長近親寫任何鄭重或執拗的書信,仿佛他們來或不來都無關緊要,因此秀吉受到了極大非難。
其中柴田勝家與神戶信孝非但未回信答覆是否出席,反而向秀吉送上長篇抗文及極富挖苦之意的書信,以此表達他們的不滿。
秀吉早有防備。今次之事,他也並非「先斬後奏」,而是在事前就以養子秀勝之名,與他們做過書面商議。
然而,勝家與信孝都覺得於次丸無才,便沒有答覆。於次丸是秀勝還是信長四子時的乳名。勞苦功高的宿老勝家及信孝都視秀勝為乳臭未乾的孩子,因此未認真回信而置之不理也在情理之中。
特別是九月至十月以來,勝家忙於各種事務,早已忘乎所以。
阿市夫人早先在其外甥信孝的周旋下,決定改嫁至北之莊,但因與前夫淺井長政生有三個孩子,目前仍棲身於織田家。
但迫於周邊情形,勝家與信孝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聯繫,也需藉此機會,舉辦盛大儀式,以向世人宣布「柴田殿下才是亡主信長生前指定的妹夫」。於是勝家開始籌劃儀式,以便將阿市夫人接入北之莊。
小谷城淪陷已有十年之久,但年方三十四五的阿市夫人仍風姿綽約。信長在世時,世間便已流傳勝家與秀吉垂涎於她的美色,明爭暗鬥。可見當時的人對其傾國傾城之貌記憶之深。
但當時的阿市夫人大概對這類流言毫不在乎,當時的環境令她無法拒絕任何人。兄長信長亡故後,她更是身不由己。信孝起初是為了勝家,如今卻只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想要利用姑姑。清洲會議後,他及勝家便忙於籠絡各方勢力,密謀議事,先後令勝豐遷往長浜,與瀧川多次密謀。其中,信孝更是頂著同族非議,擱下手頭之事,竭力撮合勝家和姑姑。於是阿市夫人帶著芳齡十六的長女茶茶及其他兩個女兒,身披綾羅錦繡,攜昭君出塞之悲,隨五彩的轎傘隊伍翻越北越群山,於九月嫁入北之莊。
已五十三歲高齡的勝家,猶如老木逢春,連日招待賓客,喜不自禁。正當此時,羽柴家的養子秀勝送來書信,要求共商紫野寺廟修建及已故右府之法事,勝家自然無暇顧及。
直至十月後,勝家接到秀吉親自署名的正式請帖,方怒不可遏,且知事態重大,絕不可坐視不理,於是給秀吉寫了封言辭激烈的抗議書。
歲月並非只催人老,人往往依仗歲月而行,視歲月為老友般愛戀。萬事順其自然,則歲月之輪亦如太虛之車,無處可尋。
但即便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運用相等的歲月往往因人而異。因此才會產生生態之別、社會之異,才有了興國與亡國之異。
千載歷史,也只是洪荒天地的一瞬間。
不覺已是十月。
上天賦予勝家、秀吉相同的時日。屈指算來,此時距本能寺之變只有四個月,距清洲會議也不過百日。
但經過這段時日,二人已呈現出巨大差異。
由秀吉親自主持,並傾盡全力為信長舉辦的大法事吸引了全日本的目光。使人覺得「他才是右府的繼承人」,同時其勤於政務,鞠躬盡瘁的形象也根植在百姓心中。
這與勝家擴大權翼、拉攏同列老將、忙著與織田家聯姻等做法有著天壤之別。秀吉心中的對象並非丹羽長秀、池田、細川、筒井等人,更非織田信雄或信長的遺族,而是民眾。他出身貧寒之家,深知百姓之困苦。
此月十一日至十七日,紫野大德寺舉行了規模盛大的法事,大光演莊嚴肅穆,極其奢華,不單彰顯了秀吉的大氣及其對故主信長的傾慕之情,同時秀吉將民眾視為參禮者,視之如賓,准其共同參與大法事,也昭示了其大布施心。
《豐鑒》的作者如此記載:
儀式於十一日開始,十剎的高僧共同奉經誦讀,十五日開始送葬,在蓮台野設有莊嚴的火室靈堂,四周圍以竹籬。大德寺周邊道路警備森嚴,聚集了各方武士,由秀吉之弟美濃守秀長擔任奉行,信長棺木價值連城,金碧輝煌,外置彩綾錦緞,美玉瓔珞,由池田古新(輝政)、於次丸(羽柴秀勝)前後抬棺。
《惟仁退治記》中也寫道:
羽柴小一郎擔任警衛大將,大德寺千五百軒間警衛人數多達三萬,持弓立炮,守衛於大道左右,葬禮現場除秀吉各分國朋黨外,各地武士、觀禮之人,不分貴賤,齊集於此。
棺轎由輝政和秀勝抬攆,信長靈位則由秀吉親自端拿。
秀吉藉此機會,奏請正親町天皇追封信長為從一品太政大臣,並追加勛位及官職。
天皇發號詔書追賜信長戒名總見院殿,贈大相國一品泰岩大居士。詔書中還給予信長至高無上的評價:「惟朝重臣,中興良士。」此等榮寵,若是信長泉下有知,定會感激涕零吧。
善不善,凡非凡,無論世人如何評價信長,其武道必將永立九重之中。他身為臣子有一片赤誠之心,死後也能得此榮寵,同時還得到永久的封地。
與此同時,他也完成了父親織田信秀的以皇室為中心的祖承。毫無疑問,織田父子將忠誠與為臣之道傳承了下來。信長是個令父親直至沒世也牽掛不忘的不孝子,時至今日,終於成名立業,成為大孝之子。
四十九年夢一場,
威名何必問存亡,
請看火里烏曇缽,
吹作梅花遍界香。
這是笑嶺和尚為信長所作的偈(譯者註:佛經中的唱詞)。
葬禮在二百間火化靈堂中進行。五色華蓋耀眼奪目,萬千燈火繁似晨星,錦旗翻動之間,香木焚燒後的煙霧各處飄散,在數萬參葬賓客頭頂化作團團紫煙。
五嶽之碩學,京都內外之禪宗,八宗的僧侶咸集於此,當時的目擊者記載稱:「仿佛看到了九品的淨土(譯者註:極樂世界,分為九品)、五百羅漢、三千佛弟子。」
誦經、散花過後,禪門各大和尚輪流進行起龕、念誦、奠湯、奠茶、拾骨等儀式,最後由宗訴笑嶺和尚朗讀偈子,笑嶺和尚聲如洪鐘,周邊鴉雀無聲,隨後奏佛樂,沉蓮華,薰香木,與會者依次上香。
但織田家近半數理應出席儀式的近親竟未到場。三法師不見蹤影,信孝也不在場,柴田、瀧川等本應出席的人也未到場。
誰都可以看出,這些人無視信長葬禮,明擺著要與秀吉對抗。
在歷時十七日的大法事之後,人們感到「天下又將不太平」。
近畿諸將都出席了法事,毛利輝元也派來了代表。但柴田勝家麾下的前田、佐佐、金森、德山諸將及神戶信孝之類,瀧川及其部下也仿佛約好一般都沒有上京。尤其還有德川家康勢力的存在。自本能寺之變後,德川便處於極其特殊的位置。此刻仍在外奔波的他冷眼旁觀著,至於他如何看待今日的局面,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