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驚世神偷——盜竊犯罪 第一節 盜竊犯罪心理分析
2024-10-11 06:17:00
作者: 楊珊珊
在犯罪心理學中,盜竊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地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盜竊的行為。盜竊行為使得社會和個人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本章介紹的三個案例都是舉世聞名的。
在「《蒙娜麗莎》畫像失竊案」中,《蒙娜麗莎》畫像的失竊使得整個法國都震驚了,法國官方不惜花費巨大的財力和物力,甚至動員法國人民來尋找這幅畫,最後當這幅畫被找到的時候,法國政府禁止對它再做任何移動,並極少送往國外展覽。
在「『鑽石之都』金庫被盜案」中,鑽石金庫123 個保險箱被盜,造成了鑽石中心高達一億美元的損失。這起案件成為了比利時歷史上第一大鑽石被盜案,損失慘重。
在「盜竊天才——阿爾伯特·史帕蓋里」案中,法國通用銀行的失竊,使得法國銀行方面遭受了重大的損失。盜竊發生之後,法國銀行面臨著巨大壓力,因為有許多通用銀行的客戶堵在銀行的門口擠兌存款,同時,輿論也給了警察機構很大的壓力。
一般來說,盜竊犯罪有如下特點:第一,被盜的物品由小到大發展。在「『鑽石之都』金庫被盜案」中,罪犯雷納德之前是一個有著小偷小摸行為的人,他最開始偷盜的物品只是一些小東西,可是之後隨著他欲望的膨脹,他竟然將自己的魔爪伸向了鑽石金庫,最終盜走了123 個保險箱;「盜竊天才」阿爾伯特同樣是從小偷小摸開始,最後決定「干一票大的」。
第二,作案人員由單個向團伙發展。在「《蒙娜麗莎》畫像失竊案」、「『鑽石之都』金庫被盜案」以及「盜竊天才——阿爾伯特·史帕蓋里」
這三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犯罪分子採取的都是團體作案的方式,畢竟這種規模巨大的盜竊行為,單靠一個人根本完成不了。尤其是在「盜竊天才——阿爾伯特·史帕蓋里」這個案例中,當阿爾伯特計劃盜竊銀行的時候,第一個任務就是去尋找自己的同夥,在當地的流氓團體拒絕他的情況下,他最終創建了自己的團隊。
第三,盜竊的方式由簡單向複雜發展。在「『鑽石之都』金庫被盜案」
中,鑽石金庫周圍有著十分嚴密的防衛措施,為了達到自己盜竊的目的,雷納德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首先熟悉金庫的環境,再想方設法躲過監控,阻斷金庫門上警報,最後再安全離開等。由此可見,雷納德等人盜竊的手段非常複雜、高明。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那麼,產生盜竊犯罪的心理原因是什麼呢?犯罪心理學家指出,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拜金主義影響。當下很多人對金錢有著強烈的欲望,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和未成年人,因為家庭的寵愛,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欠缺,當感到憑藉自己的能力滿足不了自己的物質享受需要時,就會將手伸向別人的錢包或者社會公共財產。
第二,攀比心理作祟。在心理學上,攀比心理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單位和地區間,在各自主觀設定的一條均等線上,自發地從各方面作比較而產生的差別感。個體一旦進行盲目攀比,就會因攀比之後產生落差造成失落感,為了和別人一爭高低,他們不惜通過違法犯罪的方式來獲得心理平衡。
第三,僥倖心理驅使。在心理學上,僥倖心理是指一種對客觀事物主觀、盲目的幻想。很多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前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但卻抱著自己的行為不一定會被人發現的心理去干違法犯罪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偷盜的犯罪分子來說,當一些唾手可得的不義之財擺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四,報復心理宣洩。在心理學上,報復心理是指行為人的利益受到侵犯或挫傷後,為了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而產生的反擊性對抗心理傾向。一項調查顯示,有的盜竊犯進行偷盜是因為自身曾經被偷過,出於憤怒以及彌補損失,他們會採取錯誤的「以牙還牙」的報複方式。
第五,需求心理支配。個體的需求有生理性和社會性需要兩種,如果個體的經濟能力不能滿足個體生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而個體又不能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他們就會盲目追求需要的滿足,採取偷盜的行為滿足自己畸形的需要。
從犯罪心理預防的角度來說,想要防止個體盜竊犯罪行為的發生,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第一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之所以有偷盜行為的發生,就是因為個體存在「金錢至上」和「有錢就有一切」的思想。鑑於此,個體必須剖析自己錯誤的思想觀念,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二點,從生活的點滴嚴格要求自己。偷盜行為一般是從小到大的,對於偷盜者來說,最初他們可能是從偷一雙鞋子或者偷一件衣服開始的。
所以,對於個體而言,切記「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日常生活中,個體要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上嚴格要求自己,用正確的道德規範檢查和反省自己的行為。
第三點,提高自身的價值,通過誠實勞動的方式積累財富。偷盜往往是因自身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導致的。對於個體來說,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才幹,提升自己的價值,採取正確的獲取金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