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重建人格系統: 用理解和包容對待行為倒退的孩子
2024-10-11 06:14:28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當我們嘗試以輕鬆自然的方式和他談話時,不難發現他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我們發現他變得臉色蒼白、身體顫動。但我們並不是據此判斷出他對自己信心不足的,而是通過一個很小的細節:我們問及他的年齡時(我們知道他12歲),他小聲地回答說11歲。我們不能把這種錯誤視為偶然,因為孩子通常都清楚自己的確切年齡。我們提到過,這類錯誤都是有內在原因的。如果把他的生活遭遇和他這個回答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個男孩對過去念念不忘。因為那個時候他更小,更弱,也更加需要別人的幫助。
我們可以根據已經掌握的事實,重建出他的人格系統。這個男孩並不想完成自己現階段力所能及的任務,也不想以此獲得肯定和認可。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與別人競爭。這種堅信自己落後於他人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他想要減少自己的實際年齡。他的回答雖然是11歲,但某些情形下,他的表現卻無異於一個5歲的孩子。他深信自己不如別人,甚至試圖通過調節自己的所有行為來符合自己的這種看法。
這個男孩在白天也會尿床,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大便。這些症狀表明,這個男孩寧願把自己視為一個嬰兒。這一切都證實了我們的判斷:這個男孩依戀他的過去,如果有可能,他想回到過去。
在這個男孩出生前,家裡有一個女家庭教師。她對男孩非常好,一有機會就代替男孩母親給予這個孩子照顧與幫助。我們已經知道這個男孩過去的生活,我們知道他早晨起床要花很長的時間,家人們談起這個問題就心煩意亂。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孩子不願意上學,他和同學們的相處不和睦,覺得飽受壓抑,也不相信自己能取得什麼成績。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可能喜歡學校。
但是,他的家庭教師卻說這個小孩願意去上學。事實上,他在最近生病的時候,還懇求家人允許他回學校上課。這一點和我們的判斷並不矛盾。但是,我們需要解答的問題就是:「家庭教師為什麼會做出錯誤判斷?」其實答案很清楚,也很有趣:這個男孩病了的時候,他就可以說自己想去上學,因為他很清楚,家庭教師會回答他說:「你病了,所以不能去上學。」他的家人當然不明白這種表面上的矛盾,所以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應對。他的家庭教師自然也不知道這個男孩的真正想法,所以才以為他真的想上學。
前不久發生了另一件事情——這個男孩竟然拿了家庭教師的錢去買糖果,所以,家長把她送到我們這裡來診治。這件事情說明他仍然像個小孩一樣行事,拿大人的錢去買糖果是很幼稚的行為。只有幼小的孩子因為無法控制自己對糖果的貪念,才會以這種方式行事,他們同樣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機能。在心理學上這種行為蘊含的意義就是:「你一定要看顧著我,否則我就會做淘氣的事情。」這個小男孩總是這樣做,其實是想以此博得人們對他的關注,因為他對自己缺乏信心。如果我們把他在家裡的情形和在學校的情況進行比較,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繫。在家裡,他能通過各種方式獲得人們的注意,但在學校,他的想法卻無法實現。但是,誰能矯正這個男孩的錯誤呢?
在這個男孩來到我們這裡之前,人們都覺得他是一個落後、低劣的孩子,但這個男孩實際上不是這種孩子。只要他能恢復信心,就是一個正常的孩子,同學們能做到的,他也一樣能做到。他總是偏向悲觀地看問題,在付出努力以前,就已做好失敗的準備。從行為舉止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極度缺乏自信,這點從教師給他的評語中也能得到證實:「不能集中精力,記憶力差,注意力不足,缺少朋友等。」他的不自信和消極的態度是一目了然的。他目前的客觀處境對自己十分不利,所以要改變他的態度,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在他回答完我們的個體心理問卷以後,我們又和他進行了溝通。我們不僅僅要和男孩本人交談,而且還需要與和他有關的人進行溝通。首先就是男孩的母親。她早已對這個兒子不抱希望了,只想讓他能夠勉強完成學業,然後隨便找個工作。接下來,我們見了男孩的哥哥,他很瞧不起自己的弟弟。
我們問這個男孩:「你長大以後想幹什麼?」對這個問題,他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這個問題很重要,一個接近成年的人卻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這是肯定有問題的。的確,很多人後來並沒有從事幼時所渴望的職業,但這沒有關係,至少他們對這項職業抱有過希望。但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具體想做的職業,那可能意味著他還沒有把注意力從過去轉移到未來。換言之,他在迴避未來,迴避任何與未來有關的問題。
這一點似乎和個體心理學的一個基本理論相背離了。我們一再提及每個兒童都有追求優越感的心理特點,也試圖說明每個兒童都想發展自己,希望超越別人,取得某種成就。現在,我們面對的這個男孩卻一反常情:他只想著後退,想變得幼小,想得到人們的照顧和幫助。我們對此又該作何解釋呢?事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設和發展並不是純粹、簡單的,它的原因和發展背景非常複雜。如果我們從複雜的情況中得出的結論非常簡單的話,我們就會出錯。任何錯綜複雜的情形都包含許多微妙之處,如果我們想要辯證地解釋這種情形,可以用一個相反的說法來解釋。例如,這個男孩追求的方向是他的過去,因為他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強大並獲得想要的安全感。但如果對這個孩子的情況沒有透徹的了解,這種解釋就容易讓人費解。雖然這有點可笑,但事實上,這種孩子往他過去的方向發展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因為這個男孩在他年幼、弱小、無助的時候,比起其他任何時候都更強大,更具有支配力。既然這個男孩對自己沒有信心,認為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那麼我們還能指望他願意面對未來,願意面對人們的期望嗎?所以,他對一切衡量個體實力和能力的處境,都躲避不及。這就導致他的活動範圍越來越窄,因為在這十分有限的活動範圍之內,人們就不會對他提出太多的要求。由此可見,他只能在很有限的範圍內追求他人的認可,這種認可和他在幼小無助時獲得的一樣。
我們不但有必要和母親和哥哥會面交談,而且還要跟他的父親和教師進行商議。這一系列的交談、商議需要花費很大精力,但如果我們能爭取到孩子教師的幫助,就能省去很多力氣。這雖然是可能的,但切實爭取到卻並不簡單。因為許多教師思想陳舊、墨守成規,他們覺得心理分析是一種另類的事情。其中也有教師擔心心理分析會讓他們喪失作用,或者認為心理分析干擾了他們的工作。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心理學並不是一門能夠速成的科學,要掌握心理學需要潛心的研究和不斷的實踐。但是,如果一個人以一種錯誤的態度看待心理學,那麼心理學也不會帶給他多大用處。
寬容和忍耐是教育者必不可少的素質,尤其是對於教師而言。以一種開放的態度看待新的心理學觀點是明智的,儘管這些觀點與人們的一貫見解存在某些分歧。就今天的情況來看,我們也沒有權利斷然否定教師的意見。
那麼,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我們該怎麼辦?根據我們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想幫助這個孩子走出困境的話,只能給這個男孩轉學。而且,這種做法不會傷害任何人。沒有人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卻可以讓這個男孩卸下一副沉重的負擔。當他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他不必時刻擔心遭受別人的反感和鄙視。但是,事情具體如何安排,並不容易解釋清楚。這與家庭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對於不同的情況,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然而,如果大部分教師對個體心理學有所了解,那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他們會更容易理解,並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