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兒童教育心理學> 新環境的影響: 環境轉變是了解兒童性格的最佳時刻

新環境的影響: 環境轉變是了解兒童性格的最佳時刻

2024-10-11 06:12:44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個體的心理生活具有統一性,人格的各種表現都是互相吻合、前後一致的。同時,個體的心理生活還具有連續性,在時間軸上是連續展開的,不會出現突然性的跳躍。現在和將來的行為與過去的行為趨向一致,說明個體的將來與過去相連,受到過去的影響。但這並不是說,一個人的一生完全被經驗和遺傳機械地確定了下來。但是,我們也不能把過去和現在割裂開。我們不可能突然之間完全改變自己,儘管我們本來就不清楚所謂的自我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的潛力和天賦缺乏清晰的認識,直到我們發揮出來的那一刻。

  本書首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由於人格的發展具有連續性,所以通過教育改善人格,並在某一特定的時刻檢測兒童的性格發展情況都是可能的。當個體進入一個新環境時,他隱藏的性格就會表現出來。如果可以直接對個體進行測試,我們可以讓他們進入一個全新的、意外的環境中,來觀察他們的人格發展情況。由於他們在新環境中的行為必定與過去的性格相吻合,我們就可以發現一些難以捕捉到的性格特徵。

  通常來說,在兒童的成長環境發生變化時,我們最容易了解他們的性格。比如,剛開始上學或者家庭條件突然變化的時候。

  我們曾仔細地觀察過一個被收養的兒童。他性格暴躁,舉止無常。在談話中,他沒有好好回答過我們的問題,總是說一些與問題無關的東西。了解這個孩子的整體情況後,我們得出結論:雖然這個孩子已經與養父母相處了好幾個月,但還是對養父母充滿敵意,他不喜歡養父母家。

  這是我們得出的唯一結論。對此,孩子的養父母搖頭否認,認為自己對這個孩子非常好,之前沒有人對他這麼好。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經常聽到父母說:「我們在孩子身上用了很多辦法,軟硬兼施,但就是沒有效果。」由此可見,父母僅僅對孩子好是不夠的。即使孩子對父母的善意有所回應,我們也不能據此判斷他們已經改變。在孩子看來,這種善待可能只是暫時的,他們的處境並沒有真正改變,一旦得不到這種善待,他們就會馬上恢復到之前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了解這個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非常有必要,我們不能只信他養父母的話。我們告訴他的養父母,這個孩子覺得跟他們在一起並不幸福。雖然我們也不能確定孩子的感受有沒有合理的根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期間一定發生過什麼,導致孩子不喜歡養父母。我們還對他的養父母說,如果他們無力扭轉孩子的錯誤做法,無法贏得孩子的愛,就只能把孩子交給別人撫養,因為這個孩子很可能因為自己被束縛太多而做出反抗。後來,我們聽說這個男孩變得越來越暴躁,儼然成了個危險人物。

  如果養父母能友善地對待這個孩子,他或許會稍微收斂一點,但這遠遠不夠,因為他不會明白整個事情的根源。在收集更多的信息後,我們弄清楚了整個情形:這個孩子和養父母的親生子女在一起生活,他認為養父母沒有像關心親生子女一樣關心自己。這顯然不是他脾氣暴躁的原因,但他想要離開這個家,因此,凡是有助於實現這一願望的事情他都做得出來。從他為自己設立的目標來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很明智的,所以我們可以排除他頭腦不健全的可能性。過了一段時間,養父母也認識到這一點:如果他們無力改變這個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就只能把他交給別人撫養。

  如果我們懲罰孩子的過錯,那麼,這種懲罰就會成為他繼續反抗的理由。這種懲罰也能更堅定他的想法——反抗是正確的。我們提出的這一觀點有充足的根據。在我們看來,兒童的所有錯誤都可以被視為他與環境做抗爭的結果,是對新環境的真實反應。雖然這些錯誤比較幼稚,但我們也無須大驚小怪,因為成年人有時也有這種幼稚的表現。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