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問題: 兒童行為和內心的背離
2024-10-11 06:12:36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我們不能僅因為兩個兒童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就預言他們在未來會變得一模一樣,因為對於每個兒童而言,他的成長環境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兒童會互相影響,性格不好的兒童會對性格好的兒童影響很大。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兒童在一開始表現得很好,後來卻變成了問題兒童。
下面是一個17歲女孩的案例。在10歲之前,她一直都是模範兒童,有一個比她大11歲的哥哥。哥哥在家中備受寵愛,因為在11年間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當女孩出生時,哥哥並沒有心生嫉妒,他依然以被寵壞的角色成長。女孩10歲時,哥哥已經長大,生活在外,好長時間才回一次家。於是,女孩變得越來越像家裡的獨生女,開始變得我行我素。她家境富裕,因為小時候的各種要求基本都能得到滿足。長大後,她的要求不像之前一樣都能得到滿足了。於是,她開始向家人發泄不滿。她利用家庭的財產信譽到處借錢,很快就欠下了一筆不小的債。也就是說,她選擇用另一種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願望與要求。當母親拒絕滿足她的要求時,她就會拋掉過去的良好表現,大哭大鬧,變得越來越討厭。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一般性結論:孩子可以通過良好的表現來追求優越感,但我們不能肯定,在成長環境發生變化後,他還能繼續有良好的表現。本書附錄Ⅰ中的心理問卷能夠全面展示孩子的性格、他的活動、他與周圍環境及與周圍的人所建立的關係。他的生活風格總會在某些方面體現出來,而且我們通過問卷調查還會發現,孩子在性格特徵、感情態度和生活風格上的表現都是為了追求優越感、提高自己的價值感以及獲取他人的尊重。
在學校,我們經常遇見這一類型的孩子,他們不像我們描述的這樣。他們既內向又懶惰,對知識、紀律和外界的批評一概無動於衷。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似乎絲毫不想追求優越感。但如果我們有較多經驗的話,就會發現,這種方式雖然荒謬,但也是孩子追求優越感的一種形式。他們不相信自己可以通過正常手段獲得成功,於是逃避一切提升自己的方法和機會。他們封閉自我,給人留下性格冷漠的印象,但這種冷漠不是他們的全部人格,在冷漠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極度敏感和脆弱的心靈,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他選擇用冷漠武裝自己。
如果能找到辦法讓這類兒童開口說話,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對自己過於專注,一直沉溺於白日夢和夢幻世界中,把自己想像成大人物或取得了大成就。在他們的夢幻世界裡,現實消失不見了,他們以為自己是征服眾人的英雄,或者是掌握一切權利的獨裁者,或者是解救人們於水火的戰士。不論在夢幻世界還是現實生活中,這些兒童都喜歡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當他人遇到危險時,他們會伸出援助之手。在夢幻世界中扮演救世主角色的兒童,在現實生活中也會訓練自己扮演相同的角色,而且如果他們沒有完全喪失自信,一旦出現機會,他們就會幫助別人。
有些白日夢肯定會不時地在兒童的腦海里重複出現。在奧地利君主時期,許多孩子都有過這樣的幻想——有一天能夠拯救國王或王子。他們的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想法毫不知情。我們可以看到,那些過於沉溺在白日夢裡的孩子不能適應現實,他們往往無法把自己發展成一個有用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現實和幻想之間有巨大的差異。有一些孩子會採取折中的做法:他們一邊沉迷於夢幻世界,一邊在努力適應現實。有一些孩子完全不會為適應現實做任何努力,並且會越來越脫離現實,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夢幻世界中。還有一些孩子對幻想的世界一點也不感興趣,他們注重現實生活,就算讀書,也只選擇與現實有關的題材,例如旅行、狩獵和歷史等。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毫無疑問,一個孩子不僅要有一定的想像力,同時還要願意去適應現實。但我們應該知道,孩子看待這些事情的方式與成年人有差異,他們傾向於把世界劃分為兩個極端。我們要想深入理解孩子,就一定要記住,兒童都把世界劃分為兩個對立的部分(上或下,優或差,有或無,都好或都壞,聰明或笨拙,全有或全無)。其實,有些成年人也會採用這種對立的認知方式。我們都知道,要擺脫這種認知方式也比較難。例如,儘管我們知道冷和熱的區別只是溫度的不同,但我們還是把它們看作是對立的。不僅只有兒童有這種對立的認知方式,在人類哲學的初級階段也存在這種認知方式。對立的認知方式曾在古希臘哲學的早期占主導地位。就算在今天,很多哲學家依然在用對立的認知方式來衡量價值。有些人還確立了一些性質完全對立的公式,如生對死,上對下,男對女等。兒童的這種認知方式和古老哲學的認知方式有很多相同之處。我們也可以由此推斷,那些習慣將世界劃分為對立兩面的人,還保留著兒童時期的思維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