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兒童教育心理學> 理想化的思維方式: 兒童傾向於非黑即白地看待問題

理想化的思維方式: 兒童傾向於非黑即白地看待問題

2024-10-11 06:12:39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有或無」是對立認知人群最常使用的公式,用一句格言來描述就是「要麼全有,要麼全無」。這種想法在這個世界根本行不通,但很多人還是按照這個想法去生活。要麼全部擁有,要麼一無所有——這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不現實的。實際上,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還存在許多層次和等級。我們發現,用這種方式思考的人,特別是兒童,他們一方面非常自卑,一方面又野心勃勃。歷史上的這種例子並不少見,例如在謀取王位時被朋友殺害的愷撒。

  兒童的很多古怪性格特徵,如固執、偏激等,都根源於這種「要麼全有,要麼全無」的認知方式。在兒童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方面的例子,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些兒童形成了自己的個體哲學,或者養成了與常識相左的思維模式。一個非常任性的4歲女孩的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有一天,這個小女孩的母親給她一個橙子,她接過來之後轉手就把它摔到地上,並說:「你給我的東西,我都不喜歡;我喜歡什麼,會自己去拿!」

  那些懶惰的兒童無法擁有全部,就會沉溺於一無所有的夢幻世界中,但我們不能立刻判斷這些孩子無可救藥。我們知道,特別敏感的孩子很容易逃避現實,躲到自己構建的夢幻世界中,因為那裡可以給他提供保護,使他免受傷害。但這種逃避不一定說明他們完全無法適應現實,不能融入社會。

  很多人都需要與現實保持一段距離,比如作家、藝術家。科學家也需要,因為他們需要具備良好的想像能力。但不切實際的幻想只可以幫助人們繞過生活中的不愉快和可能遭遇的失敗。我們要記住,正是那些擁有超凡想像力,並且能把想像和現實相結合的人才能夠成為人類的領袖。

  他們能夠成為領袖,不僅因為接受了較好的教育,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還因為他們勇敢面對並成功戰勝了生活中的困難。許多偉人的事跡告訴我們,儘管他們在小時候不夠重視現實,學習也不怎麼出色,但他們養成了深刻的洞察力。一旦條件成熟,他們能夠鼓足勇氣,直面現實,奮發圖強,成就一番偉業。

  當然,如何將兒童培養成為偉人並無章法可循,但我們需銘記:對待兒童千萬不能粗暴、魯莽,而應該一直鼓勵他們,不斷向他們解釋現實生活的意義,縮小他們的幻想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


關閉